二、经营理念滞后的困境
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从我国2003年推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至今,传媒企业经营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却并未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经营理念依然滞后,优秀企业文化难以孕育。
1.竞争手段趋同导致能动性创造理念缺失
同构化、同质化是我国传媒业的重要特征,媒介之间相互模仿,缺乏鲜明的独特性和显著的差异性。[4]无论是具体的媒介业务层面的战略还是媒介组织总体发展战略,都存在着一定的同构性。在形式上的典型表现就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视媒体节目制作“克隆化”模式成风,纷纷掀起娱乐风、谈话风、益智风、监督风,以及最近几年的选秀风等。很多媒介的市场定位、目标受众定位、风格定位、营销手段和广告经营等模式都非常相似。一些媒介以经济效益为准绳,不注重培养品牌,往往朝令夕改,今天看到新闻评论节目广告费高,就改做新闻评论类节目,明天发现娱乐节目赚钱,又改做娱乐节目,而后天又改变为谈话节目……如此反反复复,最后难以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些不断出现的热潮,说明不同媒介组织在战略转换上投机性明显,经营理念与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严重脱节。
2.多元化经营战略导致竞争优势迷失
对于我国传媒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一直存有争论,一派是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这是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必经过程和抵御外来冲击的重要手段;另一派持冷静对待的态度,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可喜可贺的福祉”,[5]要分析清楚传媒企业多元化经营会带来哪些利与弊之后再作决策。
从现实情况来看,持冷的态度是非常客观的,因为传媒企业多元化经营往往容易导致主要优势迷失。传媒企业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利用外延与内涵再生产两方面,信息资源是传媒企业的现有生产力,也是优势所在。因此传媒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站稳脚跟、稳获收益,媒介产品和媒介市场决不可轻易放弃和丢失。但是我国传媒企业在集团化发展中急于求成,一心追求经济规模,想“造大船”,要“做大做强”。尤其是在旅游开发热、房地产开发热和高新技术投资热的宏观背景下,传媒企业转而热衷于泛多元化,在非传媒产业中拓展收益渠道、分散经营风险,淡化了内容产品的开发和研究。[6]正是因为部分传媒集团在其他产业上过度扩张,投资分散而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最后因信息不对称而提高了管理难度。其结果对传媒集团的品牌建设、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十分不利。内容是根本,失去了这个本,传媒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就是无本之木。[7]
3.片面追求商业利益导致形象受损和核心价值观散失
现今,产权改革、规制产业政策等成为传媒业的时髦名词,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媒介业的风向指标,部分传媒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片面地强调产业性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背弃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忽视了集体价值观对组织成员的浸润、影响,致使个别成员在新闻采编、节目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出现价值维系的全面滑坡,甚至放弃了媒介的价值追求。理论上讲,传媒企业占有了国家资源,应该承担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重任,这是广大受众赋予传媒企业的重任。但是有偿新闻屡禁不绝,虚假新闻时有发生,有的节目内容不顾及国家影响,不顾及受众感受,宣泄个人情绪;有的频道每天播出的新闻节目和知识性节目所占时间比例微乎其微,播放的基本上是广告(甚至低俗、虚假的广告)和庸俗的娱乐节目,完全忘记了媒介生产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传媒企业的这些行为不但削弱了传媒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功能特征,也使传媒企业的形象受到了损害,核心价值观念难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