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管理聚焦 >> 公司治理 >> 正文

中国平安要打造金融业“百年老店”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新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年,中国平安从一家小型股份制财产险公司,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乃至国际知名的综合金融集团,近日,又以2007年18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位列第462位,并成为入选该榜单的中国内地非国有企业第一名,同时平安也是深圳唯一一家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

  目前,中国平安集团已为超过4000万人次提供保险保障、投资理财等各项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种类从1988年的10余种,增长至2007年的500余种;分支机构从1988年的2个,增长至2007年的3700多个;员工队伍从1988年的13人,增长至2007年的30多万人;2007年底,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总资产突破6500亿元。

  大胆实施“拿来主义”

  “100年后我们重操旧业好不好?”

  这是1986年,中国与股市刚刚握手的年代,一位名叫马明哲的年轻人与创办蛇口工业区的招商局局长袁庚之间的一段寻常的对话。听得怦然心动的袁庚当即决定,重拾100年前招商局的保险业梦想,亲笔写信给中央领导,详述成立平安保险的必要性。同年7月16日报告打到人民银行。

  两年之后,中国平安成立于深圳蛇口,最初只开办财产保险业务。作为业内仅有的两家保险公司之一,平安的资产不过5312万,人员也才13个“兵”。如此一支“小舢板”想要迎战“国家舰队”的挑战?即使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有点“痴人说梦”。

  也许,就是这种最初的“痴人说梦”,让出身草根的平安进入保险这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平安的成功之道非常简单:在被对手发现之前迅速强大,不给对方“以强凌弱”的机会。

  平安诞生之初,便瞄准国际同行的先进模式,大胆实施“拿来主义”,将“建设国际化金融企业”的理念贯穿于公司发展的全过程。

  平安创业元老之一、现任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告诉记者,中国平安有很多业内“第一”,最初的启发就来自于合作对象,合作者们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国际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准则,带给了中国平安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其中,与世界一流的咨询顾问公司麦肯锡的合作,对于中国平安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他们之间的合作也被认为是业内的一项经典案例。而自1994年率先在大陆引入寿险个人营销体系以来,平安即开始在海外市场大量招募引入金融保险等专业人才。目前,平安集团排名前100的高管中,超过60%为外籍,他们均来自国际一流跨国企业。

  谈及引进国际化人才的代价,“不要看给予他多少,而要看他对公司的贡献有多少。”孙建一表示,一直以来,中国企业是侧重于制度的建设,但总感觉到制度跳不出框框,缺少一个流程与之相配套,往往使制度无法顺利执行,而来自海外的高管人才中,则将国际上在这些方面一些成熟的管理经验移植过来,将制度与流程进行相应的配套,使平安的发展更具国际化。

[1] [2] 下一页

Tags:公司治理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