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毒的宠物食品和儿童玩具到存在安全隐患的轮胎,2007年,“中国制造”接连在海外市场出现质量问题。比如2007年5月,巴拿马海关查获约6000支中国生产的含二甘醇的牙膏;2007年6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发现从中国进口的四种水产品受到药物污染;2007年6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和玩具公司RC2发出通告,决定收回150万件中国生产的玩具火车,这种木制小火车的涂漆含有可导致儿童中毒的金属铅,等等。
近来出现的质量问题,令中国制造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些国外企业甚至打出“非中国制造”的旗号来吸引消费者。尽管质量问题的出现并非普遍,同时也不排除一些国家利用把产品质量作为贸易壁垒的可能,但是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品质保证方面薄弱的事实。
而这对于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制造”来说,挑战更为巨大。“中国制造”已经在多个行业占据世界市场较高份额。2006年,中国制造已经占世界制造业的8%,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位;其中,家电、服装、玩具等行业,中国都在世界市场上居于第一位。
“中国制造”危机频发的导火索
随着中国企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玩具行业给国外品牌代工的毛利率高达30%,目前毛利率一般低于5%。以广东东莞的木制玩具出口企业为例,近年来,人民币累计升值8%,木制品成本连续两年上涨30%,电费累计上涨40%,此外工人工资每年有20%的涨幅。在制鞋行业,和制鞋相关的天然橡胶、纺织品、原油价格都在不断上扬,2006年初到年底,企业的生产成本已经上涨了15%-20%。
由于中国出口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竞争激烈,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订单价格却很难提高,这使出口企业生存难度加大。据统计,2006年广东东莞正常生产出口玩具的企业减少了200多家;由于成本上涨,在2006年广交会上,温州康奈皮鞋的平均报价上涨了10%,前来询价的采购商则较上届少了30%以上,还有不少客商开始到巴西、东南亚寻找新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