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营销管理 >> 品牌管理 >> 正文

中外品牌互博何时守得云开?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中国管理传播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1世纪的组织只有依靠品牌竞争了,因为除此以外他们一无所有。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在现代社会中,著名品牌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商业信任,而是演变为一种信念或文化的象征。——摘自《品牌的自信》

  1987年,有个叫王良星的人,拿着打工辛苦赚来的1 万元钱,买了几台缝纫机,雇了几名工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当时由于市场产品短缺,加上王良星生产的衣服价格便宜,产品销路很好,当年王良星赚了18 万。第二年王良星进行了扩大再生产,这年赚了88万。到了1996年,虽然他的企业销售收入还在增长,但利润却在快速下滑。在这关乎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智慧的王良星请来了一批专家出谋划策,并制定了新的企业战略:销售从批发转向连锁专卖,产品从单一的西装转向男装系列,并开始重视“利郎”品牌的经营。经过精准的品牌定位和深刻的品牌塑造,“商务”、“休闲”成为利郎品牌的价值属性,“利郎”品牌逐渐被市场认可。2004年,“利郎”销售业绩增长10倍,超过5亿元。如今,利郎已成长为国内服装业的知名品牌。

  与利郎相比,许多企业就没这么幸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是能像“利郎”这样把品牌做大的企业却不是很多,尤其是走向国际化的中国自主品牌就更少。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品牌建设之路,有欣喜也有忧虑。欣喜的是中国企业家们对品牌不重视的观念已在转变;忧虑的是没有品牌背景下的许多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实践证明,中国品牌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要靠企业的品牌战略,也需要政府和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悄然倒下的老品牌

  中国品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引人反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城乡的年轻人结婚都要备好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当时,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凤凰牌缝纫机因为具有品牌效应,成为抢手货。但那时商品不是很充分,厂家对品牌维护重视程度不够,致使这样的老牌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很快就倒下了。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多方面取消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外国资本便趁机进入我国。当时跨国企业通常会选择与中国本土企业合资而进入中国。对于品牌价值较大的本土企业,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合资后,外商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方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形成“洋品牌”冲击波。像大众、宝洁等品牌就是这样被培育起来的。

  在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初期,中方企业出于缺乏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现实状况,渴望与外企在合作中获得发展。但在合资过程中,大部分中方企业没有品牌保护意识,从而导致自主品牌流失。中方品牌在合资后几年不用,就会逐渐被消费者淡忘而销声匿迹。当年在电视上很火的沙市日化“活力28”洗衣粉,曾是一度排在全国前两位的洗涤用品名牌,出于想发展壮大的初衷,它与德国汉高集团合资。后来,汉高逐渐在经营权上占据主导地位,以“活力28”品牌萎缩为由,将其搁置起来。几年前“活力28”已完全退出市场。有过同样遭遇的还有“熊猫洗衣粉”、“乐凯胶卷”、“扬子冰箱”、“美加净”等品牌。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合资变独资”案例频繁发生。宝洁公司从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步步主导了中国日化消费品市场,并在2004年与合作16年的中方伙伴分道扬镳,实现了独资。

  北京大学“中国品牌领袖”高层项目办公室吕副主任认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国在自主品牌的建设上走过了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市场竞争加剧,说到底也是品牌竞争的加剧。品牌的崛起与企业的战略密不可分,而相当多的企业对自己的战略目标与方向不是很明确,不懂得企业的品牌战略,单从市场推广和广告宣传等战术层面来思考品牌经营,结果难以使品牌真正崛起。目前,中国企业必须由产品经营型迅速转变成品牌经营型,建立以品牌建设为中心的全新运作模式,才能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这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中国企业长久生存发展之道。

  “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下的困扰

  尽管中国自主品牌已在国际化上崭露头角,但做强做大的还是凤毛麟角。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没有品牌积累的大背景下,相应缺乏国际竞争力,利润空间低,生存状况艰难,尤其是为跨国企业打工的小企业生存状况堪忧。据统计,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GDP约占世界总额的4%,出口约占世界总额的5.9%,170多种产品在全世界的产销量第一,但却鲜有世界级品牌。拿制鞋业来说,我国已拥有年产量60亿双鞋和120多亿美元的创汇能力。在全球制鞋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但这其中没有知名品牌。耐人寻味的是,贴上人家的“牌子”再出口到国外,那就是品牌鞋了。再以服装产业为例,全球每3件出口服装中就有一件是中国的产品,中国生产的服装占有世界服装行业的很大份额,95%的世界知名品牌服装在中国加工。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技术角度讲,中国服装已经符合世界行业标准。但由于没有知名品牌,中国服装行业还处在为人做嫁衣的情形,被人俗称“8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也是因为没有品牌的原因,中国手表卖到欧洲均价为12欧元,而欧洲手表卖到中国基本都超过1200欧元,这样大的反差不得不让人思考。

  中国有着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却有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所以中国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缘于此,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温、浙、广一带小企业,从去年以来,由于受大幅上升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政策的调整、银行银根紧缩等大气候的影响,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据统计,去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因扛不过这一关,已经停产或倒闭的有几千家,其中包括制鞋、棉纺、电子等行业,而这一态势目前仍在加剧。

  针对这一现状,北京大学“中国品牌领袖”高层项目办公室吕副主任认为,中小企业如果能够用技术研发、品牌创新来应对目前所面临的危机,那么危机可以得到化解。当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入到品牌竞争、进入到产业链上游的竞争后,企业不仅可以改变自己低成本、低价格的低端形象,更可以使自己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彻底告别“边缘化”,成长为市场的主角。

  防止步入品牌建设的误区

  提到品牌建设,许多企业人会认为,做品牌进入市场的成本很高,中小企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不如抓销售来得实惠。

[1] [2]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