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群中,个人的权力和地位对于人际交往有什么影响?决策和执行都是按照“正式”的等级结构进行的吗?“非正式”的权力与地位等级结构如何影响公司的创新与变革?大部分中国人认为,西方文化强调平等,因此西方权力与地位的嬗变与中国的情况会有很大不同。事实确实如此吗?
作为社会心理学家,陈雅如教授对这些重要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的研究横跨多个领域,包括谈判、全球领导和跨文化管理等。而权力地位对人际互动与组织绩效的影响,是她目前从事的多项研究中的重要一项。
每个人群都有非正式等级结构
实际上,心理学在商学领域的应用很早且很广泛。许多人早就意识到,人的管理可不像事务管理那样单纯,心理学的研究对管理有着实质的帮助。商学院里教授社会心理学,也是让公司领导者除了学习管理事务、应对危机的知识之外,还要学会管理人,毕竟任何事都是由人来推动的。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当一群人聚在一起时,通过信息交换,一个非正式的权力地位等级结构会很快在他们当中很自然形成。每个组织除了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实际上还存在着这种非正式的影响力结构,或者叫做“人际权力与地位结构”。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并在人们相处当中很快产生:无论是东方国家比如中国和日本,还是西方国家,比如美国或者西班牙,都概莫能外。虽说西方文化强调平等,但如果就此认为他们在人际交往和公司内部就没有等级差别,这个观念是相当错误的。我们只需看看美国的高层经理们在鸡尾酒会上的表现就清楚了,他们通常只需花几分钟就能很快搞清谁的地位比较高,谁的比较低——就像中国的经理们一样。区别在于,中国的经理们会用比较明显的方式区分等级,比如通过交换名片、观察对方的手表/坐驾等。美国人的方法则比较微妙而不明显。他们会津津乐道于他们刚谈成的一个“几千万进出”的大买卖,最近度假的地点,或者观察对方的西装款式。有些美国的男性高层经理们还能一眼看出对方穿的是否是Brioni西装或Kiton衬衫,尽管这些名牌服装并没有明显的标识。
等级划分在群体中十分必要
权力与等级地位的出现,不仅不可避免,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对彼此的期待。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在很多文化里,人们在与陌生人第一次交往时,必须首先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才能决定自己的行为。以日本为例,在日本社会中与人交往时如果不清楚知道对方和自己的相对地位,日本人甚至无法用适当敬语的对白和对方沟通,因为日文本身就有清楚的地位等级规则。
更有趣的是,就全人类范围来看,在不同的团体中,如果某个人进入一个陌生的团体里听团体成员讨论一件事,往往不到一个小时,此人便可以从中判断出团体中每个人的地位结构,绝少误判。而且若让这个团体的人去依序坐位,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形下,人们会自动按照影响力的大小来坐。更绝的是,因为大多数人们需要清晰地了解自己与别人交往时的相对地位,当一个人在团体里表现得“好像”他有较高的地位时,他周边的人竟会不自觉地去完成他的主观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