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招投标方式的矫枉过正,过度消耗可从表现图、模型公司和图文公司的火爆窥见一斑。仅北京一地大小公司就上千家之多,诸如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这样的大院周边密集程度就更高,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大珊瑚礁和遍布它周边寄生的海洋生物群落。很多设计院一两年都拿不出一本建成项目的作品集,效果图和模型从原本设计的辅助手段逐渐登堂入室,成为设计的成果,设计院的宣传手册上也越来越多的实景照片被效果图取代。当方案比选演变成效果图和模型大赛后,原本从建设方流向设计院的设计费用源源不断地流向了效果图和模型公司。资本的分配也反映着设计资源的分配状态,得不到更多资本分配的。当方案比选演变成效果图和模型大赛后,原本从建设方流向设计院的设计费用源源不断地流向了效果图和模型公司。资本的分配也反映着设计资源的分配状态,得不到更多资本分配的建筑师怎么能把设计做好?业主是在买建筑设计还是在买建筑画片和模型?很多甲方肤浅地认为概念设计和效果图就是建筑设计中创造力的全部,好的概念设计只需经过程式化的细化(施工图设计)就可以演变成理想中的建筑,真是大错特错。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中规定: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均要进行设计招投标。某种意义上正是它把建筑师和业主推向了招投标的偏执状态。很多甲方即便是在时间和资金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仍旧要通过多轮的方案竞赛寻找实施方案。
对于专家评委的质疑
在《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熟悉相关业务的代表,以及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的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还有许多条款,这常常使我们对招投标的公信度深信不疑。然而,在房地产项目上资本和金钱过多地操纵下,评委很难保持真正的立场,在评审会上有了独立性的意见,也很难改变最终的结果。道理很简单:开发商不仅为项目买单,也为评委的出场费买单。即使是政府和公共事业投资的项目,表面上是由独立的招投标单位进行运作,为评委买单,而实际他们也要靠着行政主管领导的权力为他们买单,行政主管领导的意志依旧渗透在招投标的全过程中。这样被金钱和权力包养的评审委员会其立场的独立性自然要受到质疑。对于大部分人,一边要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一边要将表面的学术逻辑进行圆场,这种行为颇像行走于江湖的流氓大佬,黑道上拉场子赚钱,白道上兜圈子做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