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项目管理 >> 项目规划 >> 正文

流氓语境下的中国式招投标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另外,评委观念的滞后性是评标结果水平低下症结所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以外的地区性评标中尤显突出。中国目前建设规模巨大,造就了一批职业化评委。繁多的评审已基本上要成为他们日常的工作。当然也有少数看不起这千把块包养费的评委,拿评审权寻租的。评委的老龄化在每一个行业中都有此规律,可恰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消极影响:

  首先他们往往是在各设计单位由老龄化的曾经的技术骨干。虽然可以称之为骨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之中的部分人甚至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由于中青年建筑师的崛起,加速了他们脱离设计一线队伍的时间,很多人已是解甲归田的退休状态。这一点西方却不同,“运动员”和“裁判”并非固定群体,大部分评委均来自一线作战的建筑师。

  其次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时代,环境压力、土地资源、商业价值、业态管理已成为建筑学的新的构成要素,视觉艺术领域的新思潮正通过不同渠道折射进建筑学领域,并借助时尚传媒形成新的社会价值。建筑学固有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使其内核和外延远远超过了“实用、美观、经济、坚固”的范畴。一些传统的建筑审美标准被颠覆,新的观念和价值几乎是建立在对老龄评委工作年代价值观的批判上,很难想象用他们的旧有的思想标杆来度量中青年建筑师现有的思想价值观,能否会产生恰当的评审结果。

  有的评审委员给方案的评语看似理性的点评,其实完全是经验意识下中庸的套话,意在回避感性化的言语,当建筑价值观脱离了个性化的人的体验从而变成经验式的总结,和建筑的个性体验无关甚至成为其杀手,使建筑学变成以经验和“喜闻乐见”为标准的“现象建筑学”,或成为教条的“形而下”式的清规戒律。仔细阅读一下境内外评委给方案下的评语,并非是语境的不同,全然是评判价值的不同。同样的观念落差也反映在库哈斯、伊东丰雄、赫尔佐格、安藤忠雄等当红国际建筑明星在上海、北京等重要地段的落标上,他们常常抱怨缺少高水平的国际评委。我们绝对有理由怀疑这些话是他们为自己的失败所作的开脱,但我们也有更多的理由怀疑现有的评委会组成办法是否已成为了招投体系中的瓶颈。

  但目前为止在学术刊物上我还未看到一篇谈论这一问题的文章:因为对于建筑前辈的怀疑几乎就是大逆不道,搞不好是自废武功断送前程。其实前辈的老龄建筑师全体并非我怀疑的对象,很多建筑前辈依旧精力旺盛,社会思考和作品不断(我甚至觉得他们标评得太少了)。即便是对于部分老一辈建筑师的评标能力的质疑,也同样不会改变我对他们的敬意,那一段的中国建筑史毕竟是他们书写的,今天也希望他们能更好地发挥余热,这些“质疑”和“敬意”都源自内心的真诚,比起温良恭俭让式的“虚伪”要更有实际意义。

  伪草根情节下的公正

  招投标制度最早产生于1782年的英国,主要是针对政府的采购行为。后来进入到设计行业,目的是要打破大师和大事务所的垄断,塑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刚出道的年轻建筑师提供机会。颇有些象现今社会中的最时髦的海选行为,充满了草根情节,让所有的初出茅庐的年轻建筑师都可以拥有一夜成名的幻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