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项目管理 >> 采购管理 >> 正文

有“培”无“训”难成正果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武术要学一个“直拳”,教练会告诉你正确的才是有力的,而正确的“直拳”应该是集蹬腿、送跨、扭腰、推肩、转腕之合力出拳,高明的“培”会让我们记住、理解和运用这些要领。但是当实战格斗中面对对手,你一个一个动作全部做完时,可能人家已经跑了。就如同销售人员经过“培” ,学会了一个成功接待客户的动作,可是当面对客户到来,他却想着热情、微笑、打招呼等接待要领时,客户早已“溜之大吉”了。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训”字把成功的“培之成果”训练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潜意识。当面对对手时,你能潜意识地出拳;面对客户时销售人员能很自然地与他交流,找出客户的需求。这样培训也就转化成了生产力。我想这才是培训所要达到的“正果”。

  所以,只有当培训是完整的、系统的,才能产生其应有的能量,把我们变成“能人”。那些懂的很多却不能发挥太多生产力的人,其实就是“培”接受得太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贫穷的富人”。所以“训”的工作不可以忽略,更不该视为“蛇之足”,或理解为“锦上添花”的工作,而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应 “培”之内容制“训”之策略,或倒推,应“训”之策略制“培”之内容,做到真正的“培训”。

  我们既然明晰了培训包含“培”与“训”两部分,那么有必要把它们分解开来谈一谈。

  “培”主要是解决从不知到知,或从旧知到新知,或是从浅知到深知的部分,先“知”而后“行”。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要厘清该阶段目标,所有功夫都是围绕它。如:学习动员到位些、请大牌点的主讲老师、现场布置的彰显点、课程的花样多趣味生动些,等等,这都会增加“培”的效果。但并非为绝对标准,因为太多晚会式的掌声、笑声甚至哭声,对于培训而言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也有并没太多掌声、笑声,但能引起每个人的高度投入和深度思维的课程,这也同样达到效果。(当然这样的话,所谓的“好”也就不那么“显见”,所以不适合“交待”式的工作。除非培训负责人和企业老板达成了一致。)所以,只有明晰了阶段使命和所求标准我们的使力才不会让工作走样。

  作为企业和培训负责人,当然首要是把握培训工作的全局性部署,包括对于培训需求的发现或者是“发明”。那么在“培”阶段重要的是要做好学习动员和学习氛围营造工作,至于采用什么方式施“培”:是看光盘还是网络视频、是小组研讨还是讲师讲授、是室内还是室外等等,则需要根据时间等各种资源和培训科目做好选择,制定本阶段应有的考评标准。要强调的是:这些工作的结束不是“培训就完成”,而只是“培”阶段的结束,无论是评估还是工作进度都要明晰这一点。所以对培与训,不能有“越俎代疱”的要求,对学员对讲师,同样如此。

  作为培训师,在“培”阶段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努力把课程做的精彩丰富些,正是他的本职,但需要“以终而始”,就是围绕最后的结果展开现阶段的精彩,否则就容易“不务正业”,做“喧宾夺主”的事情。因为培训不是培训师一个人的精彩,而是众多参与者的积极表现而所起的“化学反应”。

  作为受训人员,则需要给出“培”阶段重要的评估意见,当然这不是太困难的事,因为就是:听得懂吗、理解的深刻吗、容易记住吗。所有的各种“花样”其实就是围绕这个“知”的目标,差别只是质和量的不同。即是知的深还是懂的多。当然最可怕的“好”就是连质和量都没有的“培”,所谓的“好”其实只是满足了受训人员的视听欲而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项目管理,采购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