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反恐怖局17日印发《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就发现、识别和应对恐怖活动和恐怖分子列出了39种情景,指导公民如何及时发现涉恐嫌疑迹象,在面对恐怖袭击时采取正确措施规避危险,掌握紧急情况下自救和互救知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程度。(据新华社报道)有关部门在防范恐怖袭击的问题上,尝试采取内外一致的公共策略,可谓慎重思虑之后的明智抉择。
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在处理公共问题时,往往习惯于内紧外松的办法,只在内部通报情况、严阵以待,对外不动声色,甚至将其视为“防止引起群众恐慌”的有效经验。其实,告知民众反恐防恐的技巧,不仅不会造成恐慌,反而更有利于公共危机的处理,从而获得真正可靠的稳定。
处理公共问题,最重要的是诚字当头、精诚团结。只有内外一致,才能真正做到团结一心,而内紧外松、内外有别的做法,却会导致不必要的猜测和彼此防范,造成无谓的“内力抵耗”。如果公共管理者一边要对危机严加防范,另一边又要应付民众的质疑与困惑;而民众一方面虽有心积极参与防范却无从发力,同时不能明确生活中的不便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不仅难以形成“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的官民合力,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团结信心受挫、民智民力无法充分调动,还会徒然增加应对危机的难度。
公共危机管理坚持内外一致,就要做到相信民众、依靠民众、指导民众。将面临的实际情况告知社会,是相信公民自觉并尊重大家的知情权。在此基础上,要做的是组织相关专业力量,总结科学规律和实践经验,为民众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引。印发有关的防范手册,显然是一条捷径。从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到南方水患,无不提示有关部门除了组织力量集中抗灾外,平日有针对性地编修防范指南、教育民众不可或缺。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众课题,当然离不开公众参与,要走“内外一致、官民同心”之路。面对范围广、种类多的公众场合、公共活动,有关部门面临着专业力量有限,监控视野无限的矛盾,而危机最有可能在最薄弱的链条上爆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尊重民间的自发与自觉,充分调动民智、发挥民力,无疑是上佳选择。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必先取得社会的理解。把问题和答案都提交给民众,让民众知道危险可能在哪里,引导大家有效地自我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也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还可能会收到“集思广益”的意外礼包。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防范措施要依靠民众,取得民众的配合与支持,需要合理平衡安全与生活便利的关系。
政府与公众携手,将构成对抗恐怖危机的最有韧性的防线。期待公安部此番动员民众参与反恐的工作思路,能在奥运之后成功延续下来,并扩展到更多的公共管理行为中去,像汶川地震救援时的公共管理那样,为我们的社会发展积累和发酵更多的进步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