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石家庄后,张立即采取四项措施:第一,扩大现有的营销队伍,提高员工素质;第二,将营销管理延伸到县级,深入农村市场,了解当地零售店及批发市场的货源和销售情况;第三,印制一批宣传材料及三鹿标志,让所有经销三鹿奶粉的零售店张贴;第四,如发现价格不统一或销售假冒三鹿奶粉的零售店,迅速清查。
很快,集团向阜阳市捐助了价值35万元的奶粉,展开危机公关。同时参与捐助的,还有其他八家企业。
专家认为,及时解决危机,只是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主动牵引危机的关注点,让危机为企业品牌宣传所用才是企业成熟的表现。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回顾之三:家乐福死磕到底
家乐福在本土化上颇费一番工夫,选址、进货等方面都考虑到中国人的需求。2004年夏天,家乐福却很不适应周围的环境。
6月中旬,不能承受收费之重,洽洽、阿明、正林等11家知名炒货品牌组成“炒货联盟”,通过炒货行业协会在上海与家乐福对峙。很快,造纸业推波助澜,将家乐福置于尴尬境地。然后,家乐福低价搅局,惹恼春兰空调,后者扬言要给家乐福以5万元重罚。
家乐福并没有采取积极行动,它“一如既往地在维护自己高高在上的尊严”。此情此景下,这未免太不合时宜。其实,在传统上,家乐福就轻视政府公关,忽视和传媒的关系。
家乐福一味强调,“应该用事实说话,大家可以来家乐福看看,我们的货架是满的”。态度生硬,一再推卸责任,并开始挑“敌方”的毛病。一时,国内数百家媒体对家乐福一致“声讨”。
其实,即便从自身利益出发,家乐福的态度也应当有所缓和。这家全球第二大的零售集团已在全国20几个大城市开设近60家分店,成为在华销售额最高的外资零售企业。据此,有人不无告诫地说,天堂向左,家乐福向右。
进入2005年以来,跨国公司麻烦不断。涉及亨氏、麦当劳、肯德基、宝洁SK-Ⅱ等等国际大品牌。其中,有些反应令人大跌眼镜,亨氏一开始竭力隐瞒真相,被揭露后被动地回收产品。宝洁则将事件定性为“恶意炒作”与“动机不纯”,并反击消费者的投诉。
专家认为,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问题构成危机事件,而对危机事件管理不当、导致对企业或品牌造成伤害,已经成为阻碍跨国企业在中国继续迅猛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