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和万科,在“5·12”大地震后,在网络论坛里的热度达到空前的地步。只不过,前者收获了鲜花,而后者收获的则是板砖。但如果没有网络,没有BBS,这两家企业即使打再多的广告恐怕也难以制造如此高的关注度。当他们成为大众的谈资,口碑传播的力量就由此产生。而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企业不仅要重视正面的口碑传播,也要防范风险,杜绝负面传播给企业带来的损伤。这就需要企业树立针对网络论坛的危机公关意识和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小事引发大危机
许多负面新闻、焦点话题最初都是起源于网络。许多知名企业花了无数广告费而建立的品牌形象,如果不注重网络上负面信息的防范,有可能会引发一场生死危机。
这是一个近在咫尺的教训。当王石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关于捐款的言论时,恐怕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这会引发一场抵制万科的轩然大波。口碑互动(IWOM)的总经理杨先生研究口碑营销多年,在他看到的许多企业危机案例都是因为小事所引发。
2005年6月,美国一名叫Jeff Jarvis的记者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讲述了自己购买戴尔笔记本电脑的经历:自己购买的笔记本有缺陷,又额外花钱做了保修,但是得到的却是极差的服务。这件事看似是件小事,也并没有引起戴尔公司的重视。不久以后,该文章就被另一些有类似经历的用户跟帖。慢慢地,消息又在更广的网友间传开,结果后来甚至引发了《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传统媒体的报道。这一事件导致戴尔的销售陷入困局,最终形成了一场危机。
目前,许多企业看好网络上的互动营销,对于论坛、博客等形式都给予了空前的关注,因为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口碑传播能使企业传播大幅缩减成本,传播速度和效果比传统广告更直接、更到位。但同时,许多知名企业花了无数广告费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的品牌形象,如果不注重网络上负面信息的防范,有可能会引发一场生死危机。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蝼蚁并不是耸人听闻的事件。
近两年来,许多负面新闻、焦点话题最初都是起源于网络。比如,山东某企业的一位离职员工在网上中伤该企业,并在网上迅速传播,后来引发了媒体的报道。再比如某方便企业的水源门事件,某大型企业的“血汗工厂”事件,“5·12”地震后的跨国公司“铁公鸡”事件等等都是由企业网友在网络上的大量评论而引发的新闻。
建立网络信息预警体系
企业愿意为网络传播付费,为网络上的危机公关付费,却不愿意为防范危机而付费,因此也放弃了以最小的投入化解危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