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公共关系 >> 危机公关 >> 正文

从万科事件看企业公关危机四大诱因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产权导刊》 张倩 赵培 参加讨论

  公关危机植根于企业的经纬之中。近年来,公关危机的“公共性”日益显现,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也越来越大。

  步入21世纪以来,企业公关危机频发。从巨能钙双氧水事件到苏丹红事件,从伊利集团高层违法事件到龙口毒粉丝事件。尤其是近年来公关危机由企业与特定公众的关系危机,演变为涉及公共利益,危及公共安全,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危机。如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四川火锅底料事件等,由于直接涉及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问题,而成为真正的“公共”关系危机事件。一旦公司对危机处理不当,轻则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重则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幸的是,多数企业是公关危机处理的失败者。企业如何认识和面对公关危机,进而做出迅速反应,达到“化危为机”的目的,该为中国企业所关注了。但如果根本不知道企业危机的具体诱因,就不可能解决这些危机。

  一、万科“捐款门事件”

  汶川地震当天,万科集团立刻宣布捐款人民币200万元。与万科2007年净利润超过48亿元相比,200万善款尚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引起了网友质疑。5月15日,王石在博客中予以回应:“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此回应立刻遭到网民批评与指责。不少人甚至自发组织“抵制购买万科住宅、抵制持有万科股票”的活动。

  5月20日,员工出于对王石言论的不满,公开表示“我们没有低于百元的捐款”,随后万科甩出1亿元为自己企业的公民责任正名。5月21日,万科发出“补捐”公告,称将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该工作为纯公益性质,净支出额度为人民币1亿元。但公众舆论并不领情。多数人认为他只不过是迫于压力而做出的妥协,甚至有人说追捐的1亿元只是“一种公关技巧”,猜测万科有意在遵道镇投资商品住宅、旅游开发业务,或在四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寻找业务机会。

  5月22日,王石就“捐款门”事件公开表示道歉,他表示之前有关捐款的表态伤害了网友感情,造成了员工压力,损害了公司形象。针对“万科捐款是要在川圈地”的舆论质疑,万科在24日发表声明称,公司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是完全无偿的,不收取任何直接与间接经济回报,不回收任何成本的纯公益性质,万科在本次地震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中,不承揽任何有回报的重建业务。此外,万科不考虑在遵道镇乃至整个绵竹市开展商品住宅、旅游开发或其他任何内容的商业投资活动。

  二、“捐款门事件”的诱因分析

  (一)理念与文化层面

  公关危机发生后,企业的管理层是否把公众的利益放在前边,往往是决定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不可否认,万科有着良好的道德标准。但是,在这次事件处理过程中,它却顾小失大了。国难当头,全国人民空前团结。如果说许多企业过往的一些慈善行为尚有一些做秀宣传嫌疑的话,这次,相信绝大多数善良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的慈善捐助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然而,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万科集团却将更多的关注投给了企业自身的住房购买用户。尽管具有为客户负责的善良初衷,但是王石在博客回复中却没有用“大爱之心”关注所有灾民。

  (二)战略与决策层面

  1.没有系统评估及处理整个危机事件。从5月12日到5月20日,万科毫无征兆地从捐款额200万元一下提升到投入1亿元参与灾后重建,董事长王石也改口向公众道歉,其中没有系统地过渡过程,反而让公众觉得这是万科在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并非诚意。

[1] [2] 下一页

Tags:危机公关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