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换报道视角
四川电视台的关注重点已转向灾后重建,标题由“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改为“众志成城 重建家园”,并按照不同主题分类,将内容分成“医疗救助 卫生防疫”、“志愿者行动”、“受灾群众安置”、“英雄谱”、“群星灿烂”等多个板块,有大量的同期采访,内容生动,贴近性强。
而央视经济频道的灾后报道不仅紧扣频道特色,角度还十分细致,如《首批灾区毕业生来京就业》、《四川:生猪养殖出口受影响》、《成都房屋租赁市场升温》、《成都新房销售萎缩》等,为观众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观察和思考灾区的重建进程。
凤凰卫视对大地震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时事评论员的作用。直播中,时事评论员的解读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而且在灾区采访的时事评论员,通过连线方式在现场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分析,成为消息报道的有力补充,他们还与演播室嘉宾直接问答,活跃了演播室气氛。
2.给震后报道合理降温
央视抗震救灾直播报道仍在继续,但收视率已不如第一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公众对一个事件,尤其是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关注度和情绪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不可能总是绷着神经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二是抗震救灾已转入灾民安置、防止次生灾害,以及灾区的生产自救及重建,事件性的报道点主要集中在堰塞湖抢险,与前一段的直播报道内容主要是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相比,民众对目前来自灾区报道的期待感有所下降。
对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报道是目前国内媒体报道的重点,但报道中专业而枯燥的专业术语,以及相关背景报道的缺乏削弱了对受众的吸引力。笔者查阅了历史资料,1933年发生在这次震区内的迭溪堰塞湖就曾造成溃决惨案。迭溪原是四川茂县的一个镇,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迭溪发生7.5级地震,并伴有巨大山崩,岩石把岷江堵塞。地震发生11天后,高山峡谷中出现一片堰塞湖。地震后45天,堰塞湖溃决,积水倾湖涌出,引发岸边陡峭崖壁猛烈垮塌,不仅冲走了下游的城镇,还造成了比地震还要大的人员伤亡——迭溪地震直接死亡人数7000多人,而堰塞湖溃决造成的死亡人数却高达2万多人,但鲜有媒体提及这一历史事件。通过背景介绍来扩宽报道的深度,引发受众的兴趣,是提升报道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而随着奥运即将召开等其他新闻事件的出现,给震后报道合理降温成为媒体面临的另一个任务,这既不能影响全国人民激发起来的救援热情,又要为下一步的报道重点逐渐设置铺垫和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