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公共关系 >> 媒体合作 >> 正文

德国延续习惯性批判 报道奥运角度各不同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体坛网 张力 参加讨论

  今年5月底,当记者向《法兰克福汇报》的朋友阿斯海姆抱怨德国媒体关于中国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消极报道时,对中国非常了解的阿斯海姆想了一下跟我说:“力,这的确有很大的原因是德国人对于中国的情况并不清楚,但是另一个角度来看,德国媒体已经习惯了用批评的角度看待问题,不仅是对于中国或者北京奥运,对于我们自己国内的问题也同样如此。”

  批评的观点,加上对于细节的关注,德国人的传统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奥运报道特点。

  此次奥运会报道,德国媒体的投入很大,而且之前就做了很充足的准备,要么是启用了一直就在中国生活的驻外记者,要么像《每日镜报》那样从年初就派记者来北京,在这里生活上几个月时间,从而可以更有深度,也尽量公正地从一个德国人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和北京奥运会。

  正如采访了多届奥运会的《瑞典日报》体育部主任古斯塔夫森所说的那样,奥运会前纷至沓来的批评,在奥运会开幕之后就会被大规模关于比赛本身的报道所取代。德国媒体同样如此。

  刚开赛的前三天,德国媒体为运动员的状态低迷感到忧心忡忡,甚至在看到德国男子曲棍球队4比1大胜实力不如自己的中国队后,《图片报》颇有阿Q精神地自嘲说:“我们终于赢了一次中国人。”德国在射击和游泳项目的连连失手,更是让德国媒体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口诛笔伐。好在之后德国代表团终于爆发,媒体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庆祝自己的奥运英雄,施特芬女子100米自由泳折桂后,和担任游泳评论嘉宾的名宿、也是私交甚好的阿尔姆希克拥抱在一起。

  中国体育在北京奥运会成为德国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一点都不奇怪。《法兰克福汇报》记者霍雷尼刚来到北京不久,就特意前来《体坛周报》会所,了解本报关于奥运会的出版计划,并且在次日的报纸上刊登了一篇篇幅较大的文章。在奥运会正式比赛开始当天,霍雷尼又特意来到《体坛周报》,采访了本报女记者陈艳艳,希望从一个中国女体育从业者的角度了解中国女性体育的发展。

  对于中国奥运夺金运动员的报道,德国媒体也会选择较有特色的点来进行报道,比如获得第一枚金牌的陈燮霞,德国媒体会去关注她夺金之后在中国引起的反响,中国媒体如何报道,陈燮霞的家乡如何庆祝。而在曹磊获得金牌后才为人所知的母亲去世的悲情故事,德国媒体也是第一时间就打来电话了解更多的细节。

Tags:媒体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