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公共关系 >> 危机预案 >> 正文

万科彰显房企品牌危机预警体系缺失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中国名牌》杂志 陈喆 参加讨论

  2005年10月1日,发生了深圳万科"17英里售楼中心被砸"的恶性事件,王石在8天后联合建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50万元征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居住解决方案"活动正式启动,被媒体普遍解读为"起源于17英里事件的万科品牌危机公关举措";

  2006年8月29日,一位叫笑笑的小男孩在南京万科金色家园的小区游泳池里嬉戏,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导致被吸入排水管道溺水身亡,此时已经开通博客的王石在博客中公开致歉;

  2007年07月6日,王石夫人王江穗投资90万元购买万科A,此事被披露后,"股票门"迫使王石再一次在其博客中向投资者道歉,"事件过程引发对投资者造成的困惑,作为万科董事长深表歉意"!同时做出了事件源于"夫人受托理财人操作不当"的辩解,当时引起了普遍的质疑。

  直至2008年5月15日,王石在博客上作出关于地震捐助的种种"不当言论"后,直接引发了万科"捐款门"危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直以来,王石不仅是万科品牌代言人,更是万科的新闻发言人。所以当人治重于法治,当出现没有有效权力约束的管理者时,实际上已经把企业推向了危机的边缘,这就让万科"捐款门"的发生偶然中存在着一定的必然。

  即便如此,我们把万科品牌危机的发生简单地归咎于万科品牌模式的缺陷也有失偏颇,因为同样是捐助200万元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就成功地避开了公众的视线。某种程度上来说,万科"捐款门"是源于王石本身好胜的性格和喜欢对别人进行"说教"的习惯,与其说万科遭遇"捐款门",还不如说是遭遇王石的"大嘴门"。

  我们注意到,王石的博客在这次万科品牌危机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博客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品,为万科及其董事长王石搭建了一个和股东以及公众的交流平台,自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的领导人也选择了博客作为对外的沟通渠道,比如美国通用公司、甲骨文软件公司等,但这些企业往往有专业的顾问团队来约束企业家的言论,目的就是规避个人的不当言论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因为人作为情绪化的个体,有时候往往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可是亲历亲为一直是王石做事的风格,所以王石的博客语言往往就是他个人真实的意思表述,而这种意思表述却并不能保证每次都考虑周全。王石自己也曾经说过,网络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问题在于,王石作为万科的董事长,具备个人和企业法人的双重身份,网民和股东已经把王石看作万科事实上的代言人,一旦在博客上出现考虑不周全的言论,就会为万科品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其实在开通博客初期,王石非常的低调,甚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的博客如果很火爆是很不正常的",所以他的博文更多的是对自己登山和探险经历的纪录以及做企业的感悟。但正是他勇于挑战的传奇经历通过他的博客得到了无限放大,当世界各大洲的最高峰都被他踩在脚下的时候,他的声誉也达到了顶峰,企业家明星和登山英雄的双重身份让他的风头一时无二。也就在这个时候,随着王石博客的受关注度日益提升,他也放松了警惕。不仅利用博客推出自己的"拐点论","三、四年后再买房论"等关于楼市走向的观点,更是在博客中专门开通"答网友问"栏目,并以此为平台对部分网友和股东的挑衅奋起"反击"。"我从未听说股东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即使你是股东,也别欺人太甚"、"假定你是股东,也不要一头钻进钱眼吧"等充满说教风格的激烈言辞频频在其博客中出现,王石好胜的性格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直到汶川地震后,他在5月15日的博客"答网友问56"中试图针对捐款问题再一次对网友进行说教时,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危机预案应急预案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