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质量管理 >> 品质控制 >> 正文

战略转型:掂量清楚了再出招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专题:战略转型的理性透视

  何必都做行业领袖

  对企业而言,进入新产业有三类机会:第一类是投机性机会,赚一把就跑,比如山西的煤炭企业几乎都在做焦炭,虽然谁都知道几年以后肯定要过量,三年后就没有了,但为了机会而进入,机会难得。

  第二类是转让型机会,就是为卖而买,这个产业我成不了领袖,也许有朝一日我可能把它卖给产业领袖。比如:华源集团几乎把医药、医院、医疗器械、医药流通这四大领域都做全了,但绝不说以后这些领域他们都一定要自己做,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卖掉。

  第三类机会就是成为行业领袖。比如:德隆就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行业领袖,想做中国的GE.

  从社会层面来看,这三类转型都有存在的价值,正如李肃所说:“毕竟中国现在还在过渡期,有些投机机会还得找,比如有些资格性的机会,像金融租赁等,抓住机会就一定要进去。先拿过来再卖也是企业的一次机会啊,这完全合理。”毕竟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能成为行业领袖型的企业。

  有舍,才有得

  企业同时涉足多个产业,是否存在过度多元化?这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企业转型中的问题。GE是中国企业的楷模,GE尚且驾驭不了多元化而收缩自己的产业,更何况不足二十年历史的中国企业?

  无独有偶,今年2月18日,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联想集团公布了其新三年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联想总结了过去几年来涉足多元产业的教训,宣布进行产业收缩:更专注在核心业务,变原来的“多元化”为“二元化”(PC和移动通信)。“贪多嚼不烂”再次成了联想总裁杨元庆的口头禅。

  我们的观点是:这取决于企业家的思路。如果你想成为产业领袖的话,按照产业梯队的构想,你最好应该专注于目前你最有竞争力、也能给你带来广泛现金的业务;同时培育你的下一个产业,以保持企业持续的发展能力;至于第三层次的业务,则要量力而为,分步进行。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取的同时还要懂得舍弃。GE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就面临着一种多元化的困境,是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挽救了GE.联想的新三年规划也是一种舍弃,而德隆多年来投资的经验之一同样是:即使花了时间和金钱,也一定要舍弃曾经的失误。

  不可低估转型风险

  转型必然导致企业资源的重新组合、竞争路径的重新选择,风险自然是少不了的。

  在我国第二阶段的企业转型中,就有过太多的教训。1998年股市热炒计算机行业,大量家电企业涌入计算机行业,至今很少有成功者; 1999年流行炒作生物工程产业,近100家上市公司进入生物产业,大多数也是败阵而归;2000年是网络热,上市公司千军万马入网络……这无疑蕴含了巨大的风险。而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趋势如今依旧在某些行业上演着。以汽车业为例,据统计:2003年涉足汽车业的企业就多得数不胜数,格林柯尔、波导、美的、奥克斯、五粮液、比亚迪……另据统计:在民营资本最为活跃的浙江省,过去3年间,该省已有28家民营企业进入整车制造业,甚至还有一些难以统计的私下运作。

  正确地估计新兴产业进入壁垒及其高度,是产业转型中的又一重要问题。特别是当你进入一个全新的产业,而这个产业与你原来的业务没有任何关联的时候,技术壁垒、信息和知识壁垒、人力资源壁垒等都是你必须考虑清楚的。

  如果你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某一产业,企业文化整合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而如果没有文化支撑,企业转型最终就一定会陷入失败的泥潭。

  产业转型的风险还反映在企业的财务能力上。比如:现金流出和流入的不均衡的风险。在盈亏平衡点以前,产业创新是现金净流出。如果对价格和成本估计失误,则可能永远达不到平衡点。这必将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毁灭企业。

  总之,企业的转型首先需要企业家或决策层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明确自己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自己能做些什么。也就是说企业转型要使从公司愿景、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运营管理模式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相互匹配地共同实现转变。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匹配,都将是转型的风险,也有可能带来转型的彻底失败。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