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媒体交锋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政策更是引发了中央媒体与广东地方媒体的直接交锋。《人民日报》去年圣诞节当天罕见地发表“扩大就业须善待中小企业”的时评,高调批判广东经济政策,矛头直指“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指出中国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立即拯救世界工厂。而直属广东省委的南方网随即“还击”,在一篇题为“中小企业永远是广东的座上宾”的时评中表示,质疑“腾笼换鸟”太急促、压缩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实际上,广东的“双转移”战略仍在决策阶段,各地具体落实还在调研与试点之中。
《人民日报》的“扩大就业须善待中小企业”时评,内容明显针对广东。文章提到:“前一时期,中小企业内外交困,举步维艰。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似乎成为‘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代名词,被看做产业升级的障碍。一些地方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
文章也认为,“一提起中小企业,有些人就会想到落后生产力,此类观点未免失之偏颇……小企业并不是‘只会污染,不懂生产’。即便真有‘两高一低’的中小企业需要调整乃至淘汰,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压缩其生存空间。无论是促进转型升级,还是搬迁转移,都要给企业留出时间,都需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对于这篇时评,南方网即日“还击”,发表署名“小康”的时评指出:“金融海啸来袭后,似乎广东到处都是‘哀鸿遍野’,似乎中小企业成了在广东‘最不受欢迎’的落后角色。这种信息的以讹传讹,将广东的长远战略和金融海啸下企业的艰难处境混为一谈,使得民众对广东改革者的思路出现了误读。”
该时评说,所谓“腾笼换鸟”,并非过河拆桥,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重新规划产业布局,实现“双转移”;二是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最终实现整个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科学化,以更强大的姿态应对未来的国际国内竞争。
“不可否认,个别中小企业机制不健全、模式不清晰,走的是粗放式乃至是破坏式的发展道路,这样的企业不可避免要被淘汰。这是历史的选择使然,但时代的进程如同大浪淘沙,身处其中的人却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劳务工输出省份的抱怨
目前在外贸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提前放假应对危机,此举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民工输出省份的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劳务工输出省开始份抱怨广东的“双转移”增加了当地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12月初完成的一份《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最新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截至11月底,十省份农民工返乡数据总计有485万名,占 2008年9月底外出务工人员的5.4%。十省份是四川、重庆、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甘肃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其中河南省11月底前提前返乡人数达107.5。
河南南省当地媒体分析,“农民工回流的增多,不仅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与沿海省市在2008年年初实行的‘双转移’政策也不无关系。”
由于河南位于中部平原,以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水平,1000万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已经足够。当地农村目前仍有1100万的剩余劳动力,按河南现有产业规模很难悉数吸纳。
“更值得忧虑的是,从各地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失业后并不愿意返乡务农。这一部分人当中,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且不愿意或者根本不会务农。即便返乡,由于农民工长期在外,承包地早已经“易主他人”,很可能导致农村土地纠纷的增加。在河南,按目前平均每人只有1.1亩耕地的现状,无法不产生更多的“赋闲者”。
“农民工在本省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他很可能还会再回到原流入地去,到那时,如果这部分人仍然没有工作,仍将成为流入地区的‘隐患’。以河南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很难承载更多的农民工回流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