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质量管理 >> 质量规划 >> 正文

伯南克:拯救世界还是毁灭世界?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08年12月17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下调至0-0.25%区间,标志着美联储正式启动“零利率”货币政策。史无前例的“零利率”货币政策,不仅是美联储近百年货币政策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而且是全球货币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它将对美国金融市场和总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将对全球金融货币体系和总体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亦将对中国金融货币体系和总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零利率”货币政策:“直升机本”终于起飞

  “零利率”货币政策具有几项十分重要的含义。

  其一,它宣布正常状态的货币政策已经失效,货币政策只能采取异乎寻常的“极端举措”。众所周知,所谓正常状态的货币政策(譬如调节贴现率、调节存贷款基准利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价格手段进行间接调控,即通过改变货币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商业银行的决策行为,商业银行的决策行为随即相应改变企业和个人的资金融通成本。货币政策决策者希望通过此一间接传导机制,让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朝着期望的方向运行。

  自2007年8月6日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基准利率从5.25%一路下降,然而美国货币市场信用紧缩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迫使美联储孤注一掷,断然采取“零利率”货币政策,表明间接调控措施已经完全失效。“零利率”政策的本质就是中央银行无限量向货币市场供应钞票,是所谓的“数量刺激手段”,它是信用货币时代中央银行最后的特权(也是最大的、最容易被滥用的特权),希望借此缓解货币信用极端萎缩之状态。

  其二,它表明美国金融货币体系已经陷入典型的“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天才凯恩斯发明的术语,形象而贴切地描述了1930年代的“大萧条”。流动性陷阱是经济体系一个奇怪的困境:无论中央银行怎么降低利率,商业银行就是不愿意增加贷款,既不愿意大量从中央银行和同业拆借资金,也不愿意反过来给企业和个人贷款;相应地,企业和个人之借款需求同样持续萎靡。所有人都全力死守现金不肯松手,整个资金融通活动戛然停顿,实体经济活动自然深陷通缩和衰退的深渊。多种数据和现象表明:目前的美国金融体系已经陷入典型的“流动性陷阱”。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几乎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多次反复降息不说,大量购买债券和其他资产已经使美联储资产从不到1万亿美元,激增到2万多亿美元。联储资金像滔天洪水般涌入市场,流动性依然枯竭,岂不怪哉!看看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就知道:2008年6月以来,美国商业银行存放在美联储的超额储备资金从5000多亿美元激增到8000多亿美元。事情已经非常清楚:美国货币金融体系的确早已坠入“流动性陷阱”。令人忧虑的是:不仅美国如此,全世界似乎都掉到“流动性陷阱”这个深坑里面去了。英格兰银行基准利率是1694年该银行成立以来最低水平,继续降息在所难免;欧洲中央银行历来对降息慎之又慎,目前利率水平已经是历史最低点;日本中央银行持续十多年“零利率”或近乎“零利率”,依然没有将日本经济拖出流动性陷阱,目前利率水平是0.3%,真是降无可降了。当然,全球其他中央银行之基准利率也是一降再降。整个人类经济一起跌入“流动性陷阱”,已无可置疑。

  其三,它表明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典型的“债务-通缩”周期。这是全部金融危机里面最困难、最危险的阶段,处理得好,经济有望尽快回复;处理得不好,经济就有可能陷入长期衰退,此乃1930年代大萧条最痛苦之教训。与凯恩斯同时代的美国经济学家费雪,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大师,正是费雪首次阐述了金融危机的“债务-通缩”机制。

  “债务-通缩”周期包括如下六个内在机制。

  其一,通货收缩加剧借款人的还债负担,导致老的借款人无力还债或破产倒闭。

  其二,通货收缩迫使真实利率急剧上升(根据著名的费雪公式,真实利率等于贸易利率与预期通胀率之差),导致新的借款人无力举借新贷款。

  其三,通货通缩大幅度削弱企业收入和利润,进一步恶化企业还债能力。原因是企业收入急剧下降,企业成本却没有等比例下降(尤其是工资成本却不能等比例下降,所谓名义工资刚性也)。

  其四,为了偿还债务、或储备更多现金(所谓“向安全地带逃窜”)、或“去杠杆化”的迫切需要,企业和个人拼命抛售资产,迫使资产价格持续下降。

  其五,资产价格持续下降让许多企业和个人净资产急剧缩水、甚至成为“负资产”,迫使企业和个人收缩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和资产价格崩溃。

  其六,大量企业和个人陷于经营困境或无力偿债,反过来进一步恶化众多金融机构之资产负债状况,迫使金融机构进一步收缩信贷。

[1] [2] [3] 下一页

Tags:质量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