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传播模式的建构而言,要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模式,转而寻求受众DIY式的全方位参与表达。新兴数字媒介极大降低了平民参与社会传播的 “门槛”,而多元碎片的社会群落的沟通、融合以及新的秩序与规则的建立,不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可以完成的,必须建立在人们的广泛参与和诉求表达的基础上。权威的建立、引导的成功,绝对不是传统的卡拉OK式的单向传播所可以达致的。而全民DIY的参与表达,不仅使人们对于结果有更多的认同感和责任担待意识,而且其过程也会变得饶有兴味。
三、话语权的阅众分享
新闻传播正面临一场本质上的剧变。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手机与iPod等手提式工具、网络BBS和博客(Blog)、以及即时通讯软件等新科技,人们接近、使用与处理信息的方式已经对新闻产业原先在历史上的功能定位造成极大挑战,进一步更对新闻领域的未来发展产生根本的影响。2005年3月发表的《卡内基报告》(Carnegie Reporter)的封面故事足以令传统新闻界怵目惊心:《放弃新闻》(Abandoning the News),这篇报告的主题在探讨新闻的未来走向,根据卡内基的研究调查指出,美国18至34岁的成年人撷取新闻的方式与上一世代的人们完全不同,报告列举出许多代表性的案例,显示科技发展的洪流,将导致新闻机构从根本上产生质变。报告并且指出,新闻产业的未来已经遭受到年轻人远离传统新闻来源的严重威胁,同时,报告强调,新闻采集与散播的新型式、草根(Grassroots)或“平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以及为数众多的博客,正在改变由什么人来产制新闻的本质。
我们是在一个高度中心化的世界里成长的,信息的社会化传播以及“话语权”一直是部分人享有的“专利”。受众,在过去的传播学词典中始终是传播链条中下游角色的一个专属名词,其能动性至多不过表现为选择或者不选择某个传媒,接受或者不接受某项传播内容或形式。但目前传播领域发生的真正重大事变,乃是“上游” 角色成分的深刻变化。
对传媒产业而言,当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参与到新闻产制价值链的上游,而不再只是单纯的阅听大众时,也就意味着媒体生态的深刻改变正在酝酿之中。新闻集团董事长鲁珀特·默多克对“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演讲时表示,像新闻集团这样的新闻“提供者”应更加熟知网路,停止对阅众“说教”,媒体该成为“对话的场域” 和目的地,以使博客们和播客们与记者编辑进一步的延伸讨论互相契合。
显然,“阅众参与”、“去中心化”和“平等对话”是这一波传媒变革的三大关键点,新闻生产不再是少数媒体机构中编辑和记者的专利,已逐渐演化成“多数人向多数人传播新闻”的传播模式,这便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和研究的崭新课题。我们的回答质量将决定我们未来的生存质量。
四、全民出版:自媒体模式
在传统媒体正在热议“冷冬说”的时候,在传统媒体正在忧虑网络媒体对自己的受众与广告市场“双重分割”的时候,网络媒体的危机感其实一点也不亚于传统媒体。
2005年11月1日,“2005年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表了《南京宣言》。《宣言》称,作为全国都市报总编辑年会的一项共识,他们将不再容忍商业网站无偿使用报纸的新闻及其他内容产品,号召“全国报界应当联合起来,积极运用法律武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