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战略管理 >> 案例分析 >> 正文

国美并购大中控股三联后的“美苏”走向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5 中国管理传播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07年12月,家电连锁零售业的老大--国美,以第三方曲线收购的方式,并了同行老三--大中;2008年3月国美再度出手控股三联。这些,既让国美自身的“肚子”变得更大了;又进一步拉开了与主要对手苏宁的差距,江湖地位优势更趋明显。

  围绕国美这两起继并购永乐之后的再次“大肚”事件,尤其是并购大中事件,有这么几大看点将会对中国的家电产业产生不小的影响。

  国美的宝洁策略看起来很美

  不论是之前并购永乐,还是此次以36.5亿元将大中收入囊中,国美采取的都是国美与永乐、国美与大中并行的双品牌策略。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日化巨头宝洁的多品牌策略--为许多人所熟知的是,宝洁在洗发水市场用飘柔、潘婷、海飞丝三个品牌布局三个不同而消费需求又最大的细分领域,最终达成了对洗发水市场“通吃”的案例。国美似乎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对国美而言,保留大中、永乐,不但更易获得认同达成对它们的收购;而且也能将并购所得的无形价值物尽其用发挥最大价值;还能方便自己顺利接收大中、永乐的顾客资源;从风险角度来说,甚至还能规避“将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所带来的危险。

  但问题是,广大的制造企业尚且会遇到推出B品牌,原来的A品牌销量会下滑,B品牌没有抢到对手的饭碗,只是和A品牌抢饭吃的局面,作为国美这样的销售平台性企业来讲,面对的品牌和产品的基数都非常庞大,往往更会在多品牌问题上遭遇更多挑战。

  首先,多品牌通常会在人员、管理、营销等方面带来成本的增加。对采取多品牌策略的国美来讲,以营销成本为例,品牌如果统一掉,一个活动、一则广告就可以让自己在北京的所有门店获益,两个品牌就牵涉到双份的单独投入。这对由圈地扩张走向提升单店效益的家电连锁业而言,这对税前利润率仅有3.5%的国美来讲,难以言轻松。

  其次,良好的多品牌运做往往需要在消费者定位、产品结构及其(门店)价格或品类形象上形成彼此的差异化区隔,但国美要做到这些,会面临许多的难点。

  其中的一大难点就是:国美、大中店难以在严格意义上按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不同档次的产品、不同类型的产品明显分开。

  比如高端品牌及产品相对中低端品牌及产品在数量是上很有限的,假如维持国美或大中原有的门店面积,货场就可能不饱满,要想饱满起来,就可能增加一些新产品或原来中低端层面的产品,这样(哪怕是高端、中低端产品按国美旗下不同连锁品牌实施分类)就与其它店面形成了重叠;要是将门店缩小,又可能牵涉到“不得转租”的限制。即使是按黑白家电、电子数码产品或者是更细的品类来分的话,同样牵涉到类似的问题。

  事实上,国美开展这样的区分也是过于简单的。因为还有结合门店所处的地段、商圈、服务半径内的消费人群、周边消费能力、停车便捷度等等,进行更严格的考量。国美之前推出的高端品牌“鹏润”遇搓,其实就已经给国美做了“不容易”的提醒。

  但是,不做到这些的话,国美避免整合后门店重复的“四大差异”--门店形象、目标消费者、营销策略和产品结构方面实现差异化经营的整合策略就难以实现;就难免出现类似于我们在上面提到过的国美抢大中的生意,大中抢国美的生意,抢来抢去就没抢到苏宁的尴尬局面;其多品牌策略就难免走向失败。

  说到这里,我认为,国美在接管大中后,不应该仅仅依照:大中以前的店面还是用大中品牌,并根据其品牌定位开展经营,而应该先将大中门店和国美门店进行再输理、再评定,先对老国美品牌、大中品牌及其牵涉到的鹏润品牌通盘考虑、清晰化定位,而后打散、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门店定位,及其确定使用哪个品牌;结合更多的买断及定制包销实现差异化。

[1] [2]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