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该考虑,目标是防止短期的销售额亏损还是长期保护其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企业是应在反盗版活动的帮助下达到销售持续增长的目标,还是只需短期内提高利润额?由于很难做到在各个方面都对盗版进行完美地抵制,所以企业必须选择优先应受到保护的方面。比如说如果钟表产品的顾客愿意为商标、外观设计乃至相关证书付钱,那么就要考虑是否还有必要花一大笔钱去保护其机械装置的生产工艺。需要指出的是:知识产权保护的目标并不是把它们关到博物馆的保险柜里,等待尘封。
目标明确后即可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反盗版策略。如果没有一套量身定做的综合策略,反盗版行动将事倍功半。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有足够的选择余地。从提高安全及保密技术,到保持创新能力;从行政救济、法律保护,到损害赔偿等等;甚至不排除与盗版商合作的可能。另外,在策略制定方面还必须事先对即将开展的反盗版活动进行预算,预算范围除了反盗版活动的经费外,还应当包括采取相关措施后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潜在支出或损失,从而决定如何对各种方案进行组合运用。其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欧洲各国的具体环境和操作习惯。
那么该如何采取措施呢?
法律措施是在欧洲进行知识产权相关活动的必要条件。商标、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专利等工业产权只有在特定主权或公约范围内依法登记之后才具备后续的被保护资格。此外,法律措施还包括和供应商及经销商签定严谨周密的生产、授权或买卖协议。而如何在欧洲不同成员国中,正确灵活地运用行政法、民法及刑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最好与相应国家的本土顾问建立具有高信赖度的沟通渠道。大部分中国本土代理机构到欧洲处理法律事务,往往需要再次聘请顾问及律师,所以,中国企业应当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寻找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欧洲合作者,从而降低巨额的顾问及律师费用。由于证据是司法机构裁判的基础,中国企业必须在行动之前就知道所要进入的那个国家的举证及保存证据等程序规定,否则就会遭受不白之冤。我们强烈建议进入欧洲的中国企业一定要向具有资质和高信誉的欧洲本土咨询机构进行了解,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失误。由于沟通不畅、信息传递失误造成的低效率是目前中欧法律咨询服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产品和商标盗版现象的源头往往就在企业内部或它的经营渠道当中,而且通常是供应商出售假冒的产品组件,员工窃取企业内部机密的工艺技术,合作伙伴仿造产品部件或者仿造整个产品,同时在管理不周密的销售连锁店也可能发生产品正品不被觉察地被调换成假冒伪劣品的现象。关键是应该在受到仿冒造假者的攻击之前对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和运转环节进行审查和保护,例如对员工、供应商、销售商乃至顾客进行培训和警示。
在过去几年中,利用高科技手段来保护产品和商标不被盗版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并因此而产生了许多具有良好保护效果的方法。其中一些科技手段直接在产品或包装上便可见到,比如激光防伪标记、彩墨印记或水印;还有一些不可直接看见的科技手段,需要借助专业的识别工具。激光防伪标志或是DNA指纹等科技保护手段不仅在技术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也不再像以往那样昂贵和不现实了。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欧洲碰到的知识产权纠纷中,通常低估甚至忽视了欧洲当地政府政策措施的作用。其实,各地方执政管理部门、机构组织,甚至协会团体都对外国企业的走向和个案的解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