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财富时代-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战略管理 >> 战略实施 >> 正文

面对寒冬,你的企业会如何表现?

作者:樊宇明    文章来源:管理人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5

面对寒冬,你的企业会如何表现?

樊宇明

冬天来了!种种迹象表明,这将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面对无情的市场与经济规律摆出的冷冰冰的面孔,你的企业会如何表现?我想这可能是最近令大多数企业家们夜不能寐的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答案只有三个,一是在无奈中灭亡;二是在困境中挣扎;三是在变革中发展。你只要作个三选一就可以了!我估计大多数的企业家都不希望自己的企业在不明不白中灭亡,也不希望体会那种挣扎的痛苦,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在变革中发展。可是你想过没有,你的企业有没有具备在变革中寻求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谁施与的,也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在企业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练就的。假如你到现在还没能拥有它,那么等待你的只能是灭亡或挣扎。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这期间,许多有识之士乘势而起,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优势,或技术、或市场、或资金、或地利、或人力等由小到大创造出了一个个我国经济史上的奇迹。三十年来,我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企业,这些企业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由小到大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尽情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及推动作用,使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虽则如此,在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这些励精图治的创业英雄们却越来越感到迷茫了。他们逐渐发现企业越发展问题越多,就像钻进了一个瓶子里,明知道从瓶子里出去将有一片无限广阔的天地,可自己就是突破不了瓶颈的束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一种短命现象。世界银行曾经做过一个统计,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年半,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寿命更短,只有两年零七个月。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象比比兼是。今天还是明星企业,明天就倒闭了;今天还是行业龙头,明天就不见了。企业家们历经千辛万苦、百般磨难建立起来的企业,许多只是昙花一现。

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寿命会如此之短呢?为什么中国企业就做不大呢?为什么中国企业就做不强呢?为什么中国就创造不出真正的世界品牌呢?答案也很简单,主要问题都是出自于管理者本身,管理与制度的缺陷是问题的根源。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战略缺失,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明确

我国的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之下,利用经营者的一技之长或掌握的某种优势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经营者初期经营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自己及家庭的生活条件,对于今后企业会发展成什么样的规模,他们当初是没有任何概念的。他们走一步看一步,根本没有精力与能力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忽略了企业的战略规划工作。忽略了企业的战略规划工作就不可能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问题,只能追着利益点走,什么赚钱做什么。走来走去走出一条所谓“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各项业务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在资源配置及使用方面难以形成合力,企业缺乏核心优势,稍有挫折企业便无法经受了,更不要说经历风雨了。

这样的企业运气好的话,真的可以一帆风顺,发展成较大规模。规模扩大以后,管理者开始显得力不存心了,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以改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过此时的企业家们对新名词是倍加推崇的,“战略”一词开始常常挂在他们的嘴边了。他们为自己的企业制订了非常宏伟的发展目标,并称之为“企业战略”。目标的确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标不是战略。目标只有在许许多多切实可行的实质性内容支撑之下才能成为战略。这些支撑物包括经验、效率、成本、质量、观念、知识、创新、文化以及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如果脱离了这些实质性内容的支撑,战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目标也就成了无法实现的梦想了。

2. 管理系统的沟通功能弱

中国的民营企业大都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可能只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此时,老大振臂一挥,大家一致响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明确,事半功倍。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内部人员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靠老大振臂一呼来凝聚员工的目光,规范员工的行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有效的沟通是建立高效管理系统的关键。但此时原来的创业者们大都熬成了元老,端坐于关键岗位之上,自恃功高,目无一切,拒绝与他人沟通。企业为了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细化的管理方式,部门及岗位同时得到细化,进一步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另外,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造就了自上而下的垂直沟通模式。在这样的沟通模式和沟通习惯的影响下,上情下达的过程中虽然可能产生一些变异,但总体来说其渠道是畅通的,下情上复之路却是阻力重重,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

元老们对沟通的抵触,垂直沟通的“缺向”以及中国人天生就缺乏横向沟通的习惯共同导致了企业内部沟通的失效,不仅使先进的理念无法传播,好主意、好办法无法见光,创新无法付诸实施,就连领导决策都很难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完整、真实的材料。企业内部这样的沟通系统,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3. 管理者授权不能与岗位设置相匹配

企业的所有权是属于投资人的,所以其各种财产、资源的支配权也是属于投资人的,投资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支配自己所掌握的财产和资源,使其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增值。可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不是投资人自己所能完成的。投资人为了实现自己投资的增值,需要雇佣别人来为自己工作。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投资人要想让雇员完成某一岗位的工作职责,就要授予此人相应的权力,否则工作是无法正常进行的。所谓企业管理就是投资人通过对自己拥有的各项权力的层层分解,使岗位职责与岗位权力相匹配,从而使企业各个环节都能够有效运营的过程。这种权力层层分解的过程就是授权的过程,合理的授权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不合理的授权则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常见的授权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命令式授权;一种是层级式授权;另一种是目标式授权。所谓命令式授权就是上级发布命令,接受命令的员工去完成某项工作;层级式授权是指企业的授权完全按照等级进行分配的一种授权方式;目标式授权是指企业针对某一具体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综合授权的一种方式。在三种方式中,目标式授权是最科学的一种授权方式,其目标明确、责权清晰。

在我国权力的大小代表着官职的大小,因而层级授权是我国典型的授权方式,官级越大权力越大。同时,中国的民营企业授权还不完全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来授权,其中往往还要参杂授权者的个人情感因素。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工作职责与权力不相匹配的情况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是很普遍的。

4. 追名逐利的思想导致企业追求短期效益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其成立之初便是以“利”为导向的,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家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切其它工作都要为之让路。这种观念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为了获取短期的最大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本该投入企业基础建设方面的资金,因为追求最大的眼前利益而被缩减;本该投入到科研、开发方面的资金,因为其利益不可预期而投向他处;本该投入到制度建设或员工培训、教育方面的资金,因看不到直接利益而放弃了投入等等的例子不胜枚举。最终企业因基础管理工作长期处于低水平而丧失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仅失去了长远发展的机会,就连眼前的利益也抓不住了,最后只好关门了事。

5. 企业核心能力的缺失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缺乏区别于其它企业的独特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无从谈起的。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其起步初期总是依赖一些特别优势的,或者是技术方面的,或者是市场方面的,或者是交通方面的,或者是资源方面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也随之提高,个体之间在同一领域优势之间的差距在缩小,每一个行业的投资者明显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同类企业共有的优势已经不能构成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这样许多企业在原有优势丧失之前没有形成新的优势,于是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也在不断深化,我国经济逐渐突破了自我封闭的局限,开始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国内小市场,而是国际大市场,于是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等优势逐渐成为了我国加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绝对竞争力的影响下,我国的出口加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大多数企业没有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寻求、创造自身新的优势,因而在劳动力成本不再成为绝对优势的时候,没有新的能够影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于是在危机到来时,大批的加工业开始倒闭。

6. 劳资双方的对立明显,员工缺乏主人翁责任感

从理论上讲,劳资双方永远是对立的,其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作为资方总是希望劳方能拿最少的报酬,为自己干最多的活儿;作为劳方总是希望能拿尽可能多的报酬,干尽可能少的活儿。在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中,劳资双方的这种矛盾的确是十分突出的,于是过度频繁的人才流动是我国民营企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这些企业中,资方以“老板”自居,劳方以“打工者”自嘲,二者之间的关系仅以“工作”与“薪酬”为纽带,除此之外几乎不存在任何其它关系。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不会有丝毫的主人翁意识,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都是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出发点的,心情好时多干一些,心情坏时少干一些,哪天心情实在不好了,便炒了老板的鱿鱼另谋高就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看到了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人力资源工作成了企业的重点工作,企业在选人、用人、育人、评人、留人等每一个环节都下足了功夫,其最终目的是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但往往还是事与愿违,该来的还是不来,不该走的还是走了。于是,企业家们再次困惑了,他们真的开始搞不清楚这些“人才”们到底需要什么了。

其实许多时候看似复杂的问题其道理很简单,如果企业家们不把员工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上考虑问题,能切实把员工作为自己的事业伙伴来看待,劳资双方的矛盾便会缓解,令企业家们困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7. 管理缺乏协调性,资源浪费严重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参与竞争的企业要求越来越高,单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已经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了。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不断的市场中生存或发展,就必须建立全方面的优势,这种全方位的优势来源于对企业各种能力及资源的科学优化与有效整合。这些资源与能力包括企业内部的人、财、物、技术、信息、品牌、市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服务能力、企业资源计划能力、企业发展战略等。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在资源及能力的整合方面做得很不到位,管理缺乏协调性,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及内耗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

8. 团队意识差,整体战斗力弱

我们不能否认在许多民营企业中不乏优秀人才,但这些优秀的人才是否能在你的企业中充分发挥、尽情施展呢?相信很多企业家们都不敢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有一句话我们中国人听了会很不舒服,那就是“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这句话虽然我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却是对我们中国人缺乏团结精神的最生动的写照。想想由一堆“虫”组合而成的企业能有多大战斗力呢?“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那是在团结一致的基础上而言的,假如没有团结一致的基础三个诸葛亮也未必能胜过一个臭皮匠!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大都缺乏团队意识,整体战斗力较弱。

以上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弱点,正是这些弱点造成了我国民营企业做不大、做不强的现实。面对如此寒冷的严冬,你的企业到底会如何表现,是倒闭,是挣扎或者在变革中发展?危机来临是毫无情面的,它所带来的灾祸与机会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平等的,成与败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内功!如果你没能躲过这场危机,不要气馁!吸取教训,重新开始!如果一番苦苦的挣扎之后,你的企业最后生存下来了,赶紧在认真的分析之后,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苦练内功。否则,你的下场比危机中倒闭的企业好不了多少!如果你的企业在逆境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也要及时总结经验,防患于未然!

市场是无情的,这种无情是针对那些平庸者的;面对真正卓越的企业,市场总是一副迷人的笑脸!

Tags:樊宇明,管理故事,人力资源,危机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