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矿业集团公司兴安煤矿是1954年由前苏联列宁格勒矿井设计研究院设计并由前苏联援建的大型国有煤矿,是我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年生产能力在270万吨以上。煤矿储量丰富,煤种主要为气煤和少量气肥煤,煤质待征为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 煤炭,质量管理
为保证和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全矿生产经营工作稳定快速发展,公司同仁总结多年来在煤质管理方面的漏洞和得失,并于2006年探索出了一整套加强煤质管理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过去对煤质管理的不足
(一)领导对质量管理不严,职工对质量意识淡薄
矿各级领导和职工大多重视煤炭开采数量,追求煤炭产量的增加,却忽视了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领导对质量管理不严,导致职工质量意识淡薄,从而对质量问题很少考虑。
(二)采掘现场重量轻质
由于各采掘区以毛煤产量进行考核,且毛煤产量用核子秤计量,各采区忙于提高产量,不考虑质量好坏,有的采掘工作面随意让矸石混入毛煤中;有的机道水沟无人清理,使得水漫入运煤溜子混入煤仓,造成水粘煤经常出现。
(三)手选、筛分工艺失于控制
用螺旋分级筛进行最终筛分,筛下末煤作为商品煤销售,筛上物入选煤厂洗选。但矿对手选操作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措施,只要矸石能够通过转载溜槽,便不予拣选,这样致使许多矸石在运输转载过程中受撞击而破碎、泥化,最终混入商品煤中。
(四)商品煤质量检查流于形式
由于重量轻质的旧观念根深蒂固,从事质量检查的采制化工作不受重视,也使得采制化人员缺乏正确的质量观念、市场观念和效益观念,导致煤质管理工作责任不落实、对产品质量的意识淡薄。
二、强化煤质管理,保证煤炭质量
商品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员工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寻找出一套确保和提高商品煤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划分责任
鹤岗煤矿组建了由矿长、生产矿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煤质科科长、各采掘区区长和原煤车间主任为成员的煤质管理机构,由矿长和生产副矿长牵头并作为全矿煤质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各采掘区区长、原煤车间主任是各采掘区和原煤车间煤质管理的责任人,煤质科科长为全矿煤炭质量监督的直接责任者。
(二)加强现场管理
要加强采掘工作面顶、底板管理,改进操作工艺,提高支护质量,严禁开采伪顶、底,避免矸石混入煤中,禁止300mm以上的矸石进入煤仓;各采掘区要确保机道水沟畅通,严禁煤、水混运入仓,严禁用水冲洗翻笼和煤仓。
(三)加强筛分手选
为提高手选效果,减少商品煤中细粒矸石的混入量,矿投巨资在原煤车间两个手选台旁安装了闭路电视,进行实时监控,在排矸皮带上安装了核子秤,对手选矸石量进行量化考核。螺旋分级筛得到了原煤车间领导的足够重视,对螺旋分级筛的维护与保养的责任得到了层层落实,杜绝了因筛轴磨损而致超粒、跑大块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了商品煤质量。
(四)强化质检监督
井下质检队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按国标要求采取煤层煤样,掌握各采掘工作面采煤方法、煤层分布、煤质赋存状况、夹矸分布状况等,为月度制定各项煤质指标提供依据;商品煤采制化队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按要求测定原煤的含矸率、灰分作为矿月度考评原煤车间手选效果的直接依据,检测商品煤质指标,为矿月度分析与考评全月煤质管理综合效果提供参考。
(五)加强煤质分析与考核
首先,每月月初由矿领导根据各采掘工作面的采煤方法、煤层煤质赋存状况等具体情况制定煤质计划指标,为月末煤质分析与考评提供依据;其次,井下质检队和商品煤采制化队测定的各种煤质指标由煤质科月末进行汇总,计算出月度综合煤质指标,及时汇报到矿领导和各相关单位;最后,矿每月召开一次煤质分析与考评会议,依据月度煤质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与考核,并下达下月煤质计划指标。
通过上述措施的有效落实,矿领导和职工的质量意识、效益观念明显增强,在煤炭质量管理上从被动约束转化为自觉维护煤炭质量,真正形成了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全员、全方位抓质量、争效益的局面。2006年1-12月份,井下毛煤灰分、含矸率分别较去年平均降低3.14%和2.37%,商品煤发热量稳定在21.75MJ/kg以上。商品煤质量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煤矿也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煤质管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