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组织结构 >> 结构调整 >> 正文

纺织产业外贸出口结构调整30年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中华纺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外贸如此奇迹般的增长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是分不开的。正是得益于这一结构性转变,越来越多体现中国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创造了中国外贸持续高增的局面。

  30年来,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致体现了从自然资源禀赋产品,到劳动力禀赋产品,再到机电和高新技术等资金和技术禀赋产品的发展脉络。

  我们可以用一组数字来加以佐证:在出口方面,从1980年至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比重从51.6%下降到6.4%;工业制成品比重从48.4%上升到93.6%。机电产品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61.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1.3%,非机电产品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8.7%。进口方面,1980年至2005年,初级产品比重从37.7%下降到22.4%;工业制成品比重从62.3%上升到77.6%。机电产品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48.9%,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22.5%,非机电产品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51.1%。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中国的进出口商品走过了一条怎样的结构调整之路?产品结构不断提升的压力和动力何在?在不同的增长阶段又体现出怎样的演进特征?即便是处于今天机电和高新产品统领出口江山的繁华构筑中,中国外贸又是否可以高枕无忧?

  带着这些问题和思索,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外部竞争、培育市场经济因素,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再到入世后外贸体制与国际全面接轨的三个特征鲜明的历史时期,再次“一路走来”。

  2007年,中国的GDP达到24.66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1%上升到8%。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比重也从1978年不到1%上升到8%。外汇储备资产达到1.68万亿美元,世界第一。

  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从1978年到1984年,中国大陆的出口主要依赖初级产品,并没有发挥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这种贸易结构受当时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大。直至1985年之后,中国大陆的出口结构才开始出现新的发展趋势,逐渐走上了一条发挥劳动力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轻型化蜕变之路。

  中国经济30年来的深刻历史变化,与我国外经贸体制的不断改革、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应运优化、中国生产力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密不可分。中国出口奇迹的创造,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酝酿……

  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回忆,1978年~1991年期间,外贸领域改革通过对内放权让利,对外引入外来竞争压力,以此培育市场经济因素。其时,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下放外贸经营权;鼓励出口,实行外贸减亏增盈分成制度,有地区差别的外汇留成,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等;建立全国性的外汇调剂市场,企业自有外汇可随时进入市场自由调剂;国家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在轻工、工艺、服装行业进行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出口比较优势一度丧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我国出口中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其中石油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这种较低层次的出口结构,仅仅是利用了自己资源不惜“血本”换汇而已,并未发挥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1] [2] [3] 下一页

Tags: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