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组织结构 >> 结构调整 >> 正文

纺织产业外贸出口结构调整30年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中华纺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据海关统计,1980年我国初级产品占出口比重的50.3%,其中石油和煤炭占了23.8%;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只有49.7%,其中主要又是加工程度较低的纺织品(如棉布、纺纱等)和矿冶产品,约占总出口的1/4左右。

  这种贸易结构决定了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因石油价格变化而急剧变化,中国的出口也随之出现较大起伏。虽然在对美欧市场的开拓方面有所加强,我国出口在数量上扩大了,但反映在总体增长率上却不高。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1983年的出口产品结构在这一时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从1983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出口商品中,17大类(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重化工、轻化工、重型机械、轻型机械、建材、重型林业产品、轻型林业产品、食品、纺织、缝纫和皮革制品、织品和文教用品、其他、农业产品)中有14类是亏损的,赢利的仅有石油(盈利率56.9%)、煤炭(盈利率10.4%)和建筑材料(盈利率8.6%)三类。

  张燕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反映出由于当时国内价格体系的严重扭曲,上述亏损类商品在国内的计划价格体系中的价格被明显压低,无法真实地判断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资源性产品的大量出口。相反,那些可以形成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在出口时只能接受补贴来弥补亏损。

  由于缺乏刺激出口的因素,加之出口产品结构较为单一,1980年~1985年这5年成为中国出口的相对低增长时期。以数字为例,1985年中国的出口只比1980年增加了50.4%;同时,1985年的出口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50.4%,石油和煤炭比重超过1/4,纺织品继续保持5年前17%左右的水平。而最能反映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服装和鞋类,出口增长不多。

  这种状态在1985年后才逐渐发生了转变,而其内部动力则源于1984年底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推动出口的措施。

  劳动密集型产品轻装上阵

  为了鼓励出口,1984年底,中国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当年9月,国务院转批外经贸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政企职责分开,实行进出口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的外贸体制改革原则,在保留原有体制的条件下,把外贸经营管理权、外汇审批使用权,分散、下放到各地方和部门,并配合以商品出口退税、外汇留成等方法,调动了各方面的出口积极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