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组织结构 >> 结构调整 >> 正文

理性选择:构建国家产业升级战略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互联网 王国平 参加讨论

  2、技术创新体系。战略主要回答目标与重点问题,如何实现?必然涉及直接推动力,这就要求构建已被国际经验反复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实质上是“1-5架构”的系统工程。所谓“1”是指政府视科技创新为推动国家产业升级的唯一道路。“2”为研发和应用。也可将此比作增强科技国际竞争力这一战车上的两个轮子。研发和应用至少应在三个方面展开,即“3”: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促进高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4”主要体现为通常政府采用的四大战略举措:构建服务平台;形成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选择关键的扶持项目和广泛集聚人才。不过,唯一道路、两大领域、三方面重点、四项举措,其实均离不开“5”要素的完整调控体系。包括确定科技发展方向、作出重点选择、形成创新网络、培育运行机制和集聚领军人才。

  3、品牌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必须聚焦于品牌,即以品牌为依托和载体促进产业升级,否则,产业无法在世界范围内真正走向高端,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也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检验和应用,甚至仅能产生展示效应。从这个意义上看,技术创新只是起步推动,唯有品牌诞生才真正意味着产业升级。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悟出一条Made In China的转型之路,这就是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追求和打造世界品牌。所谓高端产业、高技术含量、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支撑形态是世界品牌,如我们熟知的美国有通用、花旗、微软;德国有西门子、宝马、奔驰;英国有维珍;法国有系列香水。显然,自主创新是一条漫长的路,只有在这条路上诞生了世界品牌,它对产业的贡献价值才能真正显现。

  4、文化塑造体系。产业升级、品牌带动是否需要特定的文化生态?这往往是经济学人忽略的。其实,人类活动的背后无一例外地受文化根基支撑,经济活动无法另类。支撑产业升级的文化生态至少涉及民族精神、知识产权观念、品牌意识等。

  相对于市场自身的内在机制,以扶持民族产业、塑造民族品牌为特征的精神支撑行为也可称“外部性”,这种“外部性”的正负效应获取依赖于“度”的把握。一般而言,在不破坏正常的竞争机制前提下,民众“自发的”对其需要的消费品作选择以推动本国打造品牌、战略产业升级,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进而在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过程中,通过以税收及增加员工收入等多种形式回报国民应毫无争议地界定为“正效应”。相反,若一味追求降低成本,要求百姓长期勒紧裤带,大幅降低生活水准,即通过保护落后,破坏市场竞争机制来获得企业成长条件,最后必然导致得不偿失的“负效应”。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紧迫要求看,民族精神和品牌意识更具有先导意义,而知识产权观念则是基础性、持久的文化配套元素。在产业升级这一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历史课题面前,唤起民族精神十分重要。

  5、教育保障体系。这不仅仅因为文化来源于教育,即使从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人才供给看,教育的配套也是当务之急。实践反复证明:已经处于产业高端的国家得益于教育贡献,后起的产业升级迅速的亚洲新兴国家更是在教育结构变革中获益。

  新加坡严崇涛在最新撰写的《新加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一书中对新加坡产业升级中的教育作用作如下评价:“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出路在哪里?实际上,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从以土地、人口、资本等资源为基础的竞争转移为以教育、科学、技术、管理为动力的知识领域的竞争。人口数量已经不再是决定因素,即使它过去曾经起到一定作用。现在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民平均的受教育水平。”若用我们的话语来表达,新加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扮演着积极并具有根基性的角色。

  (作者为上海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上一页  [1] [2] [3] 

Tags: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