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新闻发言人是权力机关调控新闻传播的手段,既然发言人是权力机关派出的,那么更多要表现的是政策议程对传媒议程、公众议程的引导,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发言人会成为新闻从业人员采访进一步的挡箭牌。新闻发言人拥有绝对的信息解释权,在公布信息的时候,以解释、说明、表态的方式同时将权力机关的意志传达给了公众。⑤一般情况下,公开的信息越多,涉及面越广,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他可以尽最大努力将权力机关的议程纳入传媒和公众的议程中。
以上这些问题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件下会成为媒体面对的主要考验和挑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媒体在新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促进我国民主进程的发展,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采访让位给信息的整合。
现代传媒的特点是:信息传播多元化、消息来源多渠道、报道手段多样化,所以避免同质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新闻采访要让位给编辑,编辑的作用越来越凸现。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对信息进行整合,使信息增容、扩量、滚动、再生、提升,形成信息的再创造、再利用。具体来说就是哪些稿件需要做大,哪些稿件只做小,哪些稿件上头版、具体稿件的切入角度、不同的信息如何选择和配合,同样的内容在这种选择与组合下,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形成自身的特色。
其次,主动出击,加大监督力度。
第一,不过分依赖政府新闻发言人,注意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大众传媒具有环境监测功能,应传播危险警报,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新闻。这就是说,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职务,新闻发言人对这一职能有促进,但不代表新闻媒体可以坐等政府的发言。因而记者应该注意新闻信息的挖掘,发现社会中的问题。在面对新闻事件时,应该从事件本身入手,采访相关人员,获知事实的客观真相,在此基础上再与政府进行对话。在维护人民的知情权方面,传媒应当具有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不应主动放弃披露信息的责任。第二,新闻应反映公众的需求。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民主意识的增强,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在质上和量上都有相应的提高;同时政府执政为民,必须关注民生了解民情。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媒介除了根据政策议题设置媒介议题来影响公众议题外,还可以根据公众议题设置媒体议题来影响政策议题。⑥
新闻发言人制度为新闻媒介提供了一种与政府对话的机制,媒介应代表公众的立场向政府提问,将公众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这是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途径。
第三,新闻传播应用全局的客观眼光来看待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新闻发言人是代表政府立场的,新闻媒体则应放眼整个社会,从全局角度认识政府的声音,提出相关问题,以期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统一与和谐,因而新闻媒体应有质疑政府发言的意识。
最后,需要重点强调的还是我们常常说的:记者要有社会良知,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开始泛滥。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人都不会满足于表面上人人皆知的“信息”。这也就是说政府公开的信息永远只是一部分,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涉嫌保密不便公开、还未引起政府机关重视等。因此,作为新闻传播者,发挥自身主动性,不畏艰难,为社会公众寻找问题的答案,将永远都是新闻从业者奋斗的目标。
注释
①吴飞:《政府信息公信力与传媒话语影响力》
②陈力丹:从“违规擅自发布”受罚到信息公开——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两条款的删改引发的思考
③曹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新闻传播业的意义》,《新闻记者》2007年06期
④吴飞:《传媒影响力》
⑤陈力丹:《健全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监察和限权机制》
⑥吴飞:《传媒影响力》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