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公共关系 >> 媒体合作 >> 正文

电视直播:灾难事件检验下的新闻实践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视听界》 熊忠辉  … 参加讨论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以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重庆电视台等为代表的多家电视媒体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持续性、大跨度的直播报道。据CSM媒介研究全国测量仪数据显示,在5月12日至18日期间,全国各级电视台共计播出1397小时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共有10.15亿观众通过各级电视台的直播节目第一时间了解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和收视之最。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视的直播信号,其中包括BBC、CNN等境外新闻机构。英国BBC在《四川大地震考验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写道:“四川汶川周一(5月12日)发生7.8级地震后,中国官方媒体迅速报道有关消息,引人注目。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新华网、人民网和新浪网等主要新闻网络都在第一时间推出四川地震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报道速度如此之快引起海外媒体注目。”

  可以说,电视直播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直播,成为中国民众乃至世界最迅速地了解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这次电视直播,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新闻行动,检验了中国电视新闻实践的专业主义水准。

  一、即时与连线:对突发事件现场的时空塑形

  电视直播把现场情景的图像、声音及记录、报道、采访等即时传播给观众,突破了传统电视节目所受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记者的报道、现场的进程、电视台的播出和观众的接受在同一时间进行,将事件在第一时间相对完整而真实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体现了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及时与真实,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或重构事件。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事件,媒体的反应能力既是自身实力的体现,也是对媒体应急机制的考验,其内在动因是受众获知信息的要求。电视媒体反应迅速,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了震情。央视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就播出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15时20分开始,央视中断正常节目,1套与新闻频道正式直播特别节目《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这时距离灾情发生不足一个小时。地震发生后两个半小时,中央电视台第一批记者奔赴灾区,刚刚结束奥运圣火珠峰登顶报道任务的记者,也直接从拉萨赶往成都,与前方人员会合。第一阶段分批派出58名记者赶往四川汶川、都江堰、北川、绵竹等地震重灾区进行现场采访。直播报道第一时间进行权威发布,及时满足了观众(主要是非灾区群众,灾区群众其间基本难以收看电视,主要依靠广播和手机传受信息,灾区广播与手机的传播值得研究)急切的信息渴求,稳定了人心,鼓舞了抢险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电视直播的即时是相对于整个事件而言的,对于同一时间里不同空间的传播,必然是历时性的。在一个时间阈里直播大范围空间里的复杂事件,就必然涉及到时空的塑形,即如何让观众感觉到直播的是一个完整的事件。突发性事件的时空变化与情节进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直播所展现的正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灾难报道却要求尽量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尤其是这次地震灾难,地域广、人员多、灾情重、情况复杂,受众希望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了解到与现场同步的信息,希望获得来自多方面的看法和意见,希望与新闻现场的人们共呼吸。要满足这些要求,直播报道就需运用多种手段,为观众提供一个完整的灾难事件。

  在这次央视的直播中,运用最多的是电视直播室(主播、嘉宾)与新闻现场(记者、当事人)的“1+1”模式。电视屏幕上出现直播室与现场两个视窗,主播与嘉宾交流或介绍背景或点评新闻事件,或插入多个空间点上记者在直播现场的镜头,再辅以电话、网络、图像连线和滚动字幕等元素,让观众能够多方位了解灾情和救援信息。这次直播大量运用现场连线的方式,至5月21日,央视累计视频连线、电话连线报道5500多人次,以确保“第一时间”传播来自“第一现场”的信息。

[1] [2] [3] 下一页

Tags:媒体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