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战略管理 >> 战略分析 >> 正文

对中国白酒业九大不良现象的反思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之三:文化“假打”

  “假打”又称“扯把子”,流行于成都等地,意即本来没有的事情,却吹得煞有其事。 曾几何时,酒类市场劲吹“文化风”,文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和方法,频频见诸报端,给靠吆喝式的酒广告吹来了一阵清风。在酒产品精神属性被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其作用是积极的。但也应该看到,同时产生的一种文化的假大空现象,诸如文化的“先知先觉者”、 “世传酒”、“御用酒”等等。经一些“御用”文人酒后长篇赘论一吹,文化味就如同开瓶的汽水咕嘟嘟地冒出来了。有文化就是有文化,偏偏要自我鼓吹是领导者;有些公司只成立几年,其历史却追溯到了汉唐,岂非咄咄怪事?市场文化营销策划的成功,并不等于自身文化品位就高;更有肤浅者,不管和自身文化有无内在联系,一味将歌词、俚语等作为品牌名称,不少名酒厂也乐此不彼,说白了,充其量是一种酒名游戏,没有接触到品牌策划和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之四:恶性竞争

  白酒业的发展现状实际上与我国白酒业自身的恶性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1],使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表现之一:自相残杀,进店费、开瓶费名目繁多,厂家彼此抬高进(酒)店费。据悉,一个品种一季度少则三五百,多则两三万。造成终端销售上的恶性循环,蚌鹤相争,“酒店”得利。

  表现之二:高额差价。为减少中间渠道,许多企业对终端销售商让利直销。为争夺经销商,肆意抬高厂销价差,少则100%,多则200%以上,以出厂价10元的酒为例,给经销商定的销售价不低于25元,经销商的毛利惊人,而留给厂家自己的利润空间相当狭小。

  表现之三:被人仿冒,又仿冒别人。看看市场上堂而皇之的一些产品瓶型和标签的惊人之处便可知晓。

  之五:盲目扩张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扩张的价值驱动是巨大的。为抵御市场抗风险的能力,不少白酒企业实行了兼并、重组、改制,走多条道路,以注入管理、技术、品牌,实行同业间兼并的低成本扩张战略或实行相关和非相关的多元化发展,力图使自己跻身集团企业。一些企业成功了,但更多的厂家则是一种跟风行为,在扩张的同时,未能很好地保持专业化和主业的健康发展,结果是扩张成本急剧增加,摊子铺大了,能力降低了。

  盲目之一:生物制药。酿酒和生物制药虽同属生物产业的范畴,但它们却处于不同的层面,酿酒是中国的传统工业,靠自然微生物接种进行多菌种发酵,是一种低层次的生物产业,低,不是说水平低,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物制药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随着入关后,仿制药品保护期一过,医药是受冲击最大的一个行业。按白酒行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冒然进入,其面临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17亿资产的郎酒反被4亿元资产的宝光药业兼并,可以说,从反面反映了这一现象的一些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白酒业不良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