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戴明博士在美国农业部任职期间结识萧华德,“统计管制”最终成为戴明构筑其质量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渡重洋之前,戴明曾极力想在美国本土推广运用他的质量管理理论。曲弥高,和弥寡,尽管受到戴明培训的中层管理人员群情踊跃,然而,美国企业界的高级管理人员们置之惘然。
1950年代之前的日本,消费品的品质与质量与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市场情况何其惊人地相似,是以廉价而且低劣享“誉”全球的。后日本经济时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初期,其资本原始积累尚未完成的阶段,其产品价廉质低的评价,同样也是言犹在耳。宏观经济的发展,很难说有什么特定的规律,局部和区域经济的变革,却还是有一定的踪迹可循。
二战中,适应战争效率和效益的需要,日本军政当局把科学家分为好几组,小柳贤一领导的一组,战后更名为“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theUnionofJapaneseScienceandEngineering,简称“科技连”),继续维持运作。1948至1949年间,一群日本工程师接触到萧华德方法,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0年3月,JUSE常务理事小柳贤一邀请戴明前往日本,为相关人员培训讲课。
反思美国本土的失败,戴明清醒地意识到,质量管理是企业最高当权和决策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质量管理的成败与责任,命悬于企业最高管理者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