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司利润战略管理的核心指标
按价值转移理论,公司利润战略管理的核心指标为“市值规模比”。市值为股价与长期负债之和,规模通常以销售收入表示。企业获利能力的差别,集中表现为不同经营策略创造价值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市值规模比”作为综合指标衡量。如此,“市值规模比”成为测定企业经营策略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指标。从另一角度看,市值表现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份额和影响力,销售收入表现为企业在商品劳务市场上的份额和影响力。如果市值份额大于销售收入份额,表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做出了较好的评价,这一比值越大,企业前景越好,价值越高,当然在未来面临的对投资者回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产生放大风险效应。若运用现代会计的观点来看待上述利润战略管理观,公司利润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有效管理资产负债表的左右双方,力求使资产负债表左方(资产)运作的社会评估值(收入)不但超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而且要大于右方(权益)配置的社会评估价值。这表明,公司利润战略管理涉及资产与权益两大方面,包括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领域。
不难结论,企业对自己市值规模比进行动态评估,必然表现为追求长期利润的最大化,从而为企业实行利润战略管理建立了一种有效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必须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经营策略,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那么,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如何才能确保未来的价值持续增长,斯莱沃斯基(1999)提供了以下程序图:
上述经营策略程序的正确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企业所处的价值转移阶段。因此,企业利润战略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正确地识别并有效地管理企业的价值转移流程。
三、价值转移的不同阶段及其相应的经营策略
现行企业理论一般只承认企业及其产品存在着生命周期现象,其实,对于企业经营策略而言,也存在着一种类似生命周期的现象。而且,决定企业长期利润的,既不是企业的生命周期也不是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恰恰是企业经营策略的生命周期。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策略中,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及其变化,成为被关注的首要问题。当公司经营策略与消费者需求偏好互相适应的机制被打破时,价值将发生转移。直观地看,价值转移表现为价值流入、稳定和流出。对于企业而言,成功经营策略的标志是,价值流入不断增大,主体价值流日益稳定,最大限度推迟价值流出时间并减少其流量。价值一般会从过去守旧的经营策略向新的模式转移,消费者需求由此不断地得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经营策略,究其根本无非是为企业不断选择合适的顾客、界定业务范围及特色、明确经营目标、供应商群体、资源调配、客户关系及为顾客创造最大效用,最终持续赢得高水平利润等行为。经营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不断地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并从中获利的完整过程。市场对企业的青睐,主要是对企业经营策略认同与否表态的结果。受市场青睐的企业得到较大的市场份额,最终使消费者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市场的这种动态选择,决定了价值转移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行业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同一个企业的不同产品或劳务甚至是作业之间。
(一)价值转移的三个阶段。对于特定的行业、企业及产品而言,其经营策略处于价值转移的不同阶段,反映着这一策略的市场创造能力和赢得长期利润的潜力。一般地,价值转移分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