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技术”困境: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中国制造”实质是外国产品的粗加工厂,外国设计、外国销售,中国只是提供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加工的工场,是被剥削的对象。有人算过一笔账: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其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玩具设计定型后,美国公司将订单下达给一家香港贸易公司,每件价格50美元;香港贸易公司转手将订单交给中国一家外贸公司,每件价格22美元;外贸公司再向广东和江苏的两家工厂订货,每件价格15美元,包括人工和原材料,工厂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美国公司拿到玩具后,以每件8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粗略计算结果,中国生产企业的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7美元,香港贸易公司的毛利28美元,美国公司的毛利32美元,商场的毛利是18美元。在这“设计-生产-销售”链条中,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才获得了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被海外商人拿走了。不仅如此,近年来,不少中国厂商为能保住美国市场,大都采取“先货后款”方式。有的美国零售商和中间商在交货半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货售出之后才付钱,等于是把库存成本转嫁给了生产者。这是多么的不公平。
5、“成本”困境:资源管理不善,成本攀升,中国制造面遇“成本”的瓶颈和困境,其原因主要是资源成本和管理成本不合理,导致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一是资源成本,包括人力资源、能源、材料、信息资源、技术知识资源、市场资源等,人浮于事浪费人力资源,能耗高浪费能源,物耗高浪费物资原材料,使中国制造面临巨大困境,;二是管理成本,为了扩张市场销量,销售战线拉长,管理效率差,导致生产、销售、管理成本的提高。规模增大、人数增加,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如招募、考勤、培训、薪资、绩效等管理增加麻烦,陷入打卡、考勤、算工资等琐碎事务中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增加管理成本。同时,销售扩张,导致生产、采购、物流等供应链管理成本也难以控制,整个供应链过程中销售成本提高、库存增加、运营费用增加、物流支出成本过高、资金周转不灵等不利现象。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1年,中国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高达19000亿元,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20%左右。如何降低经营成本和人工成本(约占20%-40%)?如何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约占成本的60-80%)是企业面临的急待解决的两大难题。传统观念中,为了保证正常生产,企业不惜以高库存为代价,造成积压,最终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的不良后果。
6、“质量”困境: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原因。中国制造业效率低,素质低,装备差,缺乏创新,严重制约了质量的提升,而质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又很难增加利润,也就更没有钱投入研发去提升质量。不少中国企业就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7、“标准”困境:国外来料加工产品,不少是非标任务,任务变化,则生产模具报废,造成浪费,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通用标准非常重要,而在制定国际通用标准中,由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的“话语权”就十分有限。因此,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是当务之急。
8、“环保”困境:由于发达国家把污染环境、影响环境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刺激了中国制造业,初期对中国制造业起了推动作用,但也付出了代价,要使国家持续发展,应把环保放在第一位,当我国重视环保时,一些企业遇到难题,有的还被迫关闭。
9、“管理”困境: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思想教条,管理决策主观,管理措施无力,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市场、价格和产品竞争力。欲解决管理困境,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强化信息化管理、重视“人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