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组织结构 >> 结构设计 >> 正文

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体形态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光明观察 陈柳钦 参加讨论

  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

  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高度的城市化,而城市群经济正是竞争性产业和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

  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圈或都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使产业和人口在空间聚集与扩散运动的结果,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通常认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具有的集聚效应,并且第二和第三产业通常比第一产业具有更高的要素生产率,大城市通常比中小城市具有更高的要素生产率,因而使得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城市的演化不断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和连续的城市连绵带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和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城市由小到大、由若干孤立的城市到城市群的过程。

  城市群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从各国城市化的模式看,当城市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城市群已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法国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城市化水平达90%。美国中部的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东起大西洋沿岸的纽约,西沿五大湖南岸至芝加哥,其间分布有匹兹堡、克利夫兰、托利多、底特律等大中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城市总数达35个之多。美国西南部的圣地亚哥—旧金山城市群,以洛杉矶为中心,南起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向北经洛杉矶、圣塔巴巴拉到旧金山海湾地区和萨克拉门托。日本是亚洲地区城市群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已形成典型的城市群。日本城市群又称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组成,大、中、小城市总数达310个。包括东京、横滨、川崎、名古屋、大阪、神户、京都等大城市,全日本11座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座分布在该城市群区域内。三大城市群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1.7%;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3%。它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

  当今世界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与外界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不可能是封闭孤立发展的城市,不能关起门来自成体系,自求平衡。城市不能孤立存在,它能够存在的本质就在于它与乡村及其它城市有一种内在联系,地理学家称这种关系为“共生关系”。然而,由城乡间简单的互通有无的交往形成的“共生关系”只是城乡之间协同状态的阶段性特征,它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区域城乡一体化。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结构变迁的过程。随着结构变革,一个城市地域的生产大循环已不再是单单在城市或是在乡村展开,因为城乡及城市之间新的协同状态只有在城市和乡村都被纳入更广阔的经济空间,都成为大的开放系统后,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协同作用在城乡及城市间所产生的聚合效应,是单独依靠城市或乡村所无法达到的。高密集的城市群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体系,能产生更大的聚集效应。它既不同于相距较远的松散的城市群,又不同于完全集中的单一大城市,它比之绝对化的聚集,既有集中的优势或超大城市的优势,又避免了过分集中或城市过大的一些弊病,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以较好的统一。而且使三个效益相互促进,由“强相互作用”而“连锁反应”式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主体形态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