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基础型业绩管理体系由两个常规部分组成:绩效考评体系和业绩工资体系。因为业务或工作是连续、重复的,用常规设计的体系即可满足管理的需要,因此没有、也不需要临时性的业绩管理体系。在构成上是“2+0”体系,即2个常设体系和0个临时体系。
附3:项目业绩管理计划编制内容
项目业绩管理计划是指导具体项目业绩管理过程的直接依据,也是项目业绩管理专册在具体项目上的运用。实践中,常因缺乏这类计划导致对项目参与人员考核和分配标准模糊、考评过程混乱、项目部内业绩管理粗放和难以监控。
项目业绩管理计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
1.项目业绩管理计划适用的时间范围和组织范围;
2.项目部相关人员的业绩管理责任;
3.项目各阶段业绩管理目标与要求;
4.项目部内各机构和人员的具体业绩目标,及每个业绩目标的考核主体与权重安排;
5.项目部人员各考评期详细收入预算;
6.项目部考评与分配的参数类型和数值确定;
7.项目部考评数据类型、获取方式和管理规定;
8.项目部考评和分配流程与时间要求;
9.项目部考评和分配的执行表单编制和使用要求。
(资料来源: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
项目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在常规的组织体系基础上生出临时的业务组织体系(项目组织体系),在常规的制度体系基础上生出临时的业务制度体系(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其中,业绩管理制度的临时性表现在:临时的业绩管理主体、临时的业绩标准、分配标准和临时的业绩管理计划。这就注定了项目基础型业绩管理模式在体系构成上的复杂性,必然不再是“2+0”体系。项目基础型业绩管理体系由三个常规部分组成,除了绩效考评体系和业绩工资体系之外,还同时有项目业绩管理专册(制度)。前两个是对公司所有工作、所有部门和人员业绩管理的完整规定,由人力资源部实施;后者则是关于项目部如何运用和执行公司完整业绩管理规定的具体制度设计,包括操作程序和大量的图表工具,由项目管理部门实施。另外在具体项目开展时,不能像岗位基础型业绩管理那样直接运用常规业绩管理制度,而需要像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一样,在项目业绩管理专册的指导和制约下,具体编制针对特定项目的“项目业绩管理计划”(参阅附文3:项目业绩管理计划编制内容)。项目基础型业绩管理体系由三个常规制度体系和一个临时制度文件构成,是“3+1”体系。
四、项目基础型业绩管理模式的基本运行思路
公司整体的业绩管理体系是搭配和融合使用两类业绩管理模式的结果,只是存在以谁为主的区别而已。对于含有较高“项目基础型业绩管理模式”成分的公司整体业绩管理体系,可以整体上用“项目基础型业绩管理体系”代称 。
1、整个体系由两类不同模式融合而成
项目基础型业绩管理体系在作为公司整体业绩管理体系时,有两部分不同类型业绩管理体系构成:项目类业绩的考评与分配体系和岗位类业绩的考评与分配体系。对项目性工作采用项目基础型业绩管理模式,对常规性工作(如一般性职能管理工作等)采用岗位基础型业绩管理模式。
2、项目类业绩的考评与分配过程由五个环节组成
环节1:公司对项目进行平衡预算,预算内容包括各专业组直接人工成本。该预算内容作为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业绩工资分配的依据;
环节2:项目部根据下达的平衡预算,结合其它各项项目管理计划,如项目进度计划,按项目业绩管理专册的规定和要求编制项目业绩管理计划。项目业绩管理计划是执行公司平衡预算的重要管理手段,体现了项目管理的临时性特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考评和分配都是通过项目业绩管理计划的展开完成的。应设专人负责项目业绩管理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工作。项目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时,应成立业绩管理组,很少时也可由项目内其他管理人员代管。在性质上,项目业绩管理计划的执行人员是人力资源部对该项目实施具体业绩管理的代表,只对人力资源部和公司负责(参阅附文4:项目业绩管理组功能与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