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益形象做得好,抗危机能力就高
王微:当品牌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社会责任会成为普通公民消费者心目中第一反映。比如有人喝三株、喝茅台死掉了,人们第一反应他是不是喝了假茅台,但喝三株的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三株是不是有问题。由于其企业软实力加上平时的积累,企业公益形象做得好,它抗危机能力就高。
王石事件不是孤立的,两年前光明集团董事长王佳芬在第一时间发表的言论,还有哇哈哈集团宗庆后事件,表面上讲话不一致,但其实都是一致的。在某一个重大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企业领导者的讲话如果跟广大消费者的价值认同是逆反的,在普通的消费者心目中制造不恰当的话题,这是品牌危机中最严重的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是品牌危机里最难处理的。
回到王石问题上来讲,这次我们的企业具体应该怎么做?
第一,老百姓觉得一个乞丐捐300块都能捐,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捐50块钱就应该被人骂。所以老百姓心目中认为万科集团至少应该捐多少才符合其企业的身价呢?需要“王石们”考量。
第二,当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企业需要做的是跟他们相适应的或者跟他们相关联的事情,往往能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例如诺基亚给灾区投放多少部手机。比如江苏黄浦再生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自带60台挖掘机赶赴灾区救灾,虽然总共捐了200万人民币,但由于他这次利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做了相关的工作,于是得到了广泛的报道。
第三,当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既然危机管理安全带是长效的作用,因此制定战略应该围绕政府、企业、媒体、NGO,实际围绕政府的计划做长期的计划,这样对企业来说才是安全的。
不仅仅是制度问题,更是心理问题
郝旭光:我先问几位嘉宾三个问题。第一,大家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吗?第二个,假设有外敌入侵,大家怎么看?第三个,如果你的孩子,你会让他到灾区去吗?
我在农村长大的,在农村里不管邻里之间有多大的仇恨,只要他家着火了,都会去救火。
中国企业为什么没有长效机制?是不愿意建立长效机制,还是不会建立长效机制,或者是既不愿意又不会?我个人认为中国大多数企业是既不愿意、又不会。首先我们缺乏谦恭的态度,一个企业家谦恭一点将会得到社会更多的回报。地震我的第一堂课,我在PPT开头上加了几句话:四川的同学们,你们的家人都好吗?黑暗不能赶走黑暗只有光明做得到,痛苦中不能驱走痛苦只有爱能做得到。这一刻我们都是四川人!这是谦恭的态度。为什么要这么做?是要表达爱心。
我女儿刚刚高考完,即将去国外读书。她跟我说要去当志愿者,我犹豫了,但考虑到灾区特别需要17、18岁的女孩给他们做小姐姐、小辅导老师,这样更贴近他们的心理诉求,所以最后她还是去了。对于企业来说长效机制出发点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有公益的,如果没有公益性就是无价的。我是对外经贸大学中最受欢迎的老师,这是怎么得来的?一定是你某些东西做到了,学生心里特别满意才投票给你。出发点是表达爱心,不在于你捐多少?要考虑到影响因素是什么?我想一是考虑结果,二是考虑环境。这涉及到我们对公众心理的了解。从众、英雄崇拜、同情弱者等等。所以要考虑公众心理,比如捐助,一定要放在刀刃上,在可捐可不捐的情况下你一定是要捐的,早也捐晚也捐你不如早捐。主动也要捐,被动也要捐,当然要主动捐更符合公众的心理认同,效果可能会更好。
因此,关注心理问题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对于我们做管理的人来说特别重要,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个命题——不是说这个事件是什么,而是他认为这个事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