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利于缓解出口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导力量。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出口规模和贸易顺差的增大,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频发。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涉及纺织类、电器类等多种出口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压力日益加大,“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受到挑战。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贸易壁垒,避免贸易摩擦。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在国外直接建厂或者并购国外企业,然后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能够绕开贸易壁垒,改变在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局面。海尔集团是此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典范,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的目标,设计中心在洛杉矶、生产中心在南卡州、营销中心在纽约,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与出口的这种替代关系使得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缓解日趋加大的出口压力,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从国际范围来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它们都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提升国内(地区内)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当前,日本是这方面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为了配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弥补资源禀赋缺陷,日本向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资源寻求型投资,以此为依托,逐渐完成了向轻、薄、精产业为主导的过渡。在此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还会产生传统产业转移效应,把国内传统产业的过剩设备和生产能力向海外转移,带动国内产业升级。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纤维、日用消费品领域;70年代以钢铁、石化工业、造船等重化工业为主;80年代则转向了汽车、电气工业等加工工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向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保持一致,由此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内新兴产业中,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作用逐步明显,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日益突出。此种情况下,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国外投资建厂或者并购国外企业,利用国外较为低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将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步转移到国外,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新兴产业并促进其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部分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对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无疑是有利的。
近几年,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持续增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投资规模偏小、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投资规模偏小、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经验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相关支持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发展和投资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