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广告费与推广费高达8000万美元,而德国阿迪达斯却只舍得花6000万美元。耐克在欧洲最大的成功是使运动鞋从运动员脚下向普通人脚下转换,创造了以穿旅游鞋为时髦的风气。欧洲人是极为重礼节和仪表的。15年前,德国议员费舍尔穿运动鞋上班曾被电视台当作新闻播出。
仅在几年之前,只有学校的体操队员和网球选手穿运动鞋。此外,欧洲是高级皮鞋之乡,它制出的皮鞋享誉世界,自命清高的欧洲人自然对胶皮等材料制出的旅游鞋不周一顾。但不拘小节的美国青年将运动鞋变成旅游鞋,开了时髦风气之后,耐克公司乘机向欧洲推销这种“美国形象”,影响和改变欧洲青年的穿着习惯。这一策略大见成效;在1992年中,耐克公司在欧洲的运动鞋销售额达11亿美元,几乎是1987年的6倍。
目前,美国年龄在25岁以下的青少年,平均每人拥有6—10双运动鞋,而欧洲同龄的青少年人均只有2双左右。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美国的市场已近饱和,而欧洲则大有可为。因此耐克公司将欧洲作为主要的角逐之地。但耐克在商业的文化传统上面临着欧洲的激烈竞争和顽强抵抗。
德国的阿迪达斯是耐克和锐跑在欧洲的最大竞争对手。欧洲人出于本能,偏爱欧洲大陆上生产的一切。阿迪达斯正是利用这点向耐克展开强大的攻势。此外,耐克运动鞋价格昂贵,每双售价高达80—200美元,使一切欧洲人难以接受。
针对这点,耐克公司可以揣摩和迎合欧洲人的心理特点。比如法国青年好标榜,美国人就在鞋上贴上价格标签,以满足法国青年的身份表现欲。荷兰25岁以上的人喜欢穿白色的运动鞋,25岁以下的人则喜欢色彩鲜艳的运动鞋,耐克就区分对待。
欧美文化传统的差异也使一些欧洲人对美国货深恶痛绝。法国巴黎—所时装设计学院的络莉女士对穿运动鞋极为反感,她说:“简直是堕落,不擦鞋是其一,而最可恶的是穿运动鞋。”另一位意大利人称穿运动鞋上班的美国女子“丑陋不堪”。但同迪斯尼乐园与美国电影一样,美国文化在欧洲大有市场,耐克正在利用美国形象塑造欧洲的“运动鞋族”。
国际市场是耐克的策略重心,奈特说,我们都已强烈地意识到,几年后,本公司在国外开展的业务要比在国内大得多。问题是,即使目前的国外销售占了耐克公司总销售的1/3,但这些业务的开展只不过是分公司单纯模仿美国机器实现的。
公司必须到足球及其他国际性体育项目中去开辟市场。奈特担心,在海外,耐克鞋正在失去原有的正宗、做工一流的形象。这一切归咎于忽视营销策略以及销售体系松散。外国零售商也是怨声鼎沸;耐克公司总是采用高压手段强迫他们早早地订购耐克鞋,而只有美国零售商才习惯这种方式。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耐克买断了世界各地分销业务,以期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奈特号召部下集中精力到德国、墨西哥和日本这些重要市场去开展业务。在那儿,耐克公司将使零售商们相信:提前订货并非是桩痛苦的事。广告宣传的重点对象将特别放在体育界,耐克还将推出迎合特殊市场要求的旅游鞋,诸如销往亚洲的羽毛球鞋,销往斯堪的那维亚岛的手球用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