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黄尾葡萄酒就是借此来撼动美国市场的: 在美国葡萄酒厂家齐打“高雅文化”牌的时候,澳大利亚黄尾葡萄酒却一反常态,瞄准那些被“高雅葡萄酒”吓晕的潜在消费人群,推出一种老少皆宜的饮料型葡萄酒,去掉“高雅”外衣,把那些原来喝啤酒、鸡尾酒的俗人引入葡萄酒市场,只用了三年的工夫,销量就飙升至美国第一。可以预见的是,葡萄酒总有一天必会登上“龙位”,必会红透半边天!
理念超越:橡木酒庄,路在何方?
原来逛超市,葡萄酒货架上还多是国产的葡萄酒品牌,现在你去看一下,稍微上些档次的超市,洋葡萄酒品牌的种类、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国内的葡萄酒品牌,战火已经燃起,竞争日益激烈,国内葡萄酒企业应该何去何从?
葡萄酒的另一种常规的运作模式就是开专卖店了,橡木酒庄的推广力度很大,正在全力打造葡萄酒专卖的超级连锁终端体系,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在我应邀为该公司专卖系统进行诊断后,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很多的潜在机会,现在拿出来与众多刚刚进入、希望进入的葡萄酒专卖店投资企业探讨一下:
出售洋气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国内的葡萄酒市场还在导入期,还没有真正做起来。既然要进行资本运营,就要遵从其中的基本规律。资本天生是扩张型的,其追求的是快速获取暴利,而对长期持续获利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那么,橡木酒庄是否就没有前途了呢?应该在哪里立足,实现快速突破呢?
实际上,从服装、化妆品等时尚行业的发展趋势,基本可以探知,人们消费的并不是优质产品的功能利益,而是国际名牌背后的洋气和身份表征!
人们真的喜欢饮用葡萄酒吗?说实话,对于纯正的没有甜味的进口葡萄酒,很多人要习惯那种涩涩的口感,恐怕还要相当长的时间。当下,更多提前富裕起来的人,想要的是洋酒,而不是葡萄酒,为的是品味国外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尚一族要的就是那种小资情调,而不仅仅是葡萄酒的味道;更多的人还是在消化葡萄酒背后的洋气、品味、身份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既然人们追求的还是洋气,既然人们对葡萄酒还找不到真正的感觉,一定要将自己定位在葡萄酒上,那不是与自己过不去吗?况且,橡木酒庄的专卖店里已经有了很多种类的洋酒,已经不限于葡萄酒了;对于不懂葡萄酒的人有几个搞得懂冰酒是什么东西,对于这些人,你只需要告诉他们比普通葡萄酒好,就已经足够了。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战略高度上,来重新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专卖店定位在洋酒上,是不是比定位在葡萄酒上,来得更明智些呢?那么,在命名问题上,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如何导入世界洋酒老大“帝亚吉欧”和老二“保罗力加”的诸多认知资源?是否可以借用它们来提升橡木酒庄的品牌势能呢?用其拥有的世界顶级洋酒品牌为自己做背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