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战略管理 >> 案例分析 >> 正文

青岛啤酒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5 管理人之家 库陆路 参加讨论

  通过产业扩张,青啤目前在17个省市拥有48家生产基地,总生产能力达380万吨。

  巩固国内龙头地位的同时,青啤更确立了“进入世界前十强”的目标。

  日本四大啤酒集团之一的朝日是青啤的首家国际合作伙伴。1997年双方投资的深圳青岛啤酒朝日公司,是中国目前最现代化的纯生啤酒生产企业,占领华南40%以上市场份额,发展势头良好。

  2002年4月,青啤成功登陆台湾市场,成为第一家直接进入台湾市场的大陆啤酒品牌,并以7.5%的市场份额位居台湾进口啤酒销量之首。

  2002年10月22日青啤又与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美国安海斯-布希啤酒公司(AB公司)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向AB公司定向发行7年期、总金额为14.16亿港元的强制性可转换债券。

  当下,青啤正谋划构筑国际市场“金三角”,在美国、欧洲、东南亚三大市场建立起三足鼎立的国际市场架构。

  【资本运作篇】

  青岛啤酒的资本运作之路并不平坦:先天不足的改制上市、迫不得已的回购计划、雪中送炭的A股增发、开创先河的定向转债。目前,青岛啤酒的资本运作渐入佳境,在与产业扩张历经多年磨合后,终于开始联动发展。

  〖先天不足的改制上市〗

  1993年青啤进行股份制改造,并顺利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然而本次改制上市也埋下了阻碍公司发展的若干隐患。

  股本结构不合理。由于缺乏经验和历史条件所限,青啤改制时股本设计太大,相当规模的非经营性资产如职工宿舍、辅助性生产设施及商标土地使用权等经评估折为国有股,公司股本增加太快,盈利摊薄。青啤因业绩不达标,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失去了市场再筹资能力。

  规模庞大,质量不高。整体上市后,青啤总资产迅速增加,但其中沉淀了近10亿元的不良资产和不生息资产,直接摊薄收益;16亿元之巨的募集资金也超出了青啤当时的发展能力,无法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

  股份制改造不彻底。整体上市使青啤承担了本应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近千人的离退休职工和大量富余人员需要安置。主观上公司经营机制转换不彻底,内部管理也未遵循市场化原则。1997年青啤集团成立,但仅拥有青啤国有股的管理权而非所有权。集团内部既无现金流,也无资产运作能力。“虚设”的集团公司对青啤的发展爱莫能助,青啤只有独力前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