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战略管理 >> 案例分析 >> 正文

青岛啤酒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5 管理人之家 库陆路 参加讨论

  投资者实际投资成本过高。由于青岛啤酒是首家境外发行企业,青啤H股在香港初亮相就受到狂热追捧,结果套牢大批投资者;而A股认购的实际成本接近13元,股价长期在实际成本价下运行,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及后续资本运作计划。

  〖迫不得已的回购计划〗

  苦于不良资产庞大、股本结构失衡、资金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下滑,公司遂于1998年聘请君安证券为其设计整套重组方案,虽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未能实施,但其中的H股及国家股回购方案当属国内资本市场的创新之举。客观分析,如果政策环境宽松,青啤在1999年能真正实施股份回购计划,一口气解决股本结构问题、剥离低效及不良资产、做实集团公司,青啤当早可轻装上阵。

  直至2000年,青啤与集团公司先后两次实施小规模的资产重组,剥离了部分不良资产约6000万元,但对公司如杯水车薪。

  〖雪中送炭的A股增发〗

  历史问题既未能解决,跑马圈地的资金压力又接踵而至。恰逢2000年6月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暂行办法》,在确认符合增发条件后,青啤仅用半年时间便完成增发全部工作。

  2001年2月,公司以7.87元/股价格增发A股1亿股,实际募集资金7.6亿元。

  增发犹如雪中送炭,不仅缓解了公司的财务压力,更是其继续扩张的重要保证,增发资金主要用于收购三家外资啤酒企业——上海嘉士伯、北京的五星和三环,收购外资啤酒企业不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改变了啤酒市场格局,巩固了青岛啤酒的龙头地位。

  值得称道的是,青啤在增发时充分兼顾了A股新老股东的权益:一是老股东可享受30%的配售权;二是在网下询价可超过8元的情形下,公司主动将发行价调低至7.87元,比市价折让19%,故在股市大跌时仍获25倍的超额认购,显示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上市后A股股价也较为稳定。

  〖开创先河的定向转债〗

  2001年下半年金志国出任总经理后,青啤及时产业转型,放慢外部扩张步伐改为进行内部整合,并确立了国际化的宏伟目标。青啤终于走出了产业、资本扩张步伐不协调的阴影,2002年青啤与AB公司的战略联盟,堪称产业与资本同步扩张的经典之举。

  正当青啤增发资金所剩无几时,AB公司正谋划开拓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有9年合作历史的双方一拍即合,于2002年10月22日签署战略投资协议,青啤向AB公司定向发行7年期、总金额14.16亿港元的强制性可转换债券。2003年7月2日,AB公司将价值28080万港元的第一批债券转成青啤6000万股H股,占转股后总股本的5.6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