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贵阳市旅馆、澡堂、照相、餐饮等综合服务业广泛向社会招工,这些行业在当时属于“下九流”,用人的条件放得很宽,干部子女都不屑去,王起群打算去碰碰运气。通过不算严格的政审,王起群竟然顺利被录用,心中漾溢着回到社会主义温暖大家庭的暖流,王起群暗下决心勤学苦干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王起群被安排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负责旅店的住宿介绍,家庭出生让王起群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赎罪感,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烧水、拖地、打扫办公室,主动干最脏最累的活,生病也不请假,下班后去澡堂打扫卫生做义工,虚心待人,帮助身边每一个有难处的人,像机器一样拼命工作,甘心为人民服务,以洗清自己从娘胎带来的“原罪”。
吃别人不能吃的苦,牺牲别人不能做出的牺牲,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不计较得失,吃亏是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当一桩桩好人好事的奖状向王起群涌来,命运悄然改变。
1976年,表现积极的王起群作为可以改造好的对象被调到服务公司机关,不问回报,苦干实干,最终被机关党组织吸收入党,后分配到基建科,管理房屋修缮事务。
70年代搞基建的人地位很低,属三教九流,不能上台面。当时的王起群是一个20多岁的弱质年轻少女,根本不懂基建是怎么回事。每次下工地去检查工程,包工头都不把她放在眼里,施工流程做假、偷工减料、胡乱报送造价的情况经常发生。
不甘落后的王起群白天除了跟着科室领导学习基础知识外,她还虚心向一些专业技术施工人员请教,回家后自学大部头的工科书籍,每天都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养料,经过连续几个项目的锻炼后,王起群几乎成了建筑专家,只要看混凝土颜色、塌落速度、粘稠度便可判断出大致的配合比,看钢材保护层就能够判断钢筋混凝土的浇注质量。
王起群对待工作的较真个性是一把“标准尺”。一次在工地加班时,工头买来了包子请她吃,王起群笑言:“包子人情我可不敢领,我们是有纪律的,少一道工序还是不准过关的”。结算工程时,王起群认可的项目,领导才签字,否则就不签。
80年代服务业的维修工程量大增,每年有上千万的工程,历经了高中和大专“双补”的学习深造,以及大批项目的实践锻炼,王起群成了名副其实的行家。
不问付出的努力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依靠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质朴的工作作风,王起群当上基建处科长,之后又升任基建科处长,时年27岁。
1993年,王起群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在来自各方面的人才甄选中,贵阳市商委决定调派王起群兼任贵阳市商晔房地产公司经理,接受行政命令,意味着选择“下海”。彼时,邓小平南巡讲话拨动了大批青年的创业心,丢掉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日子,选择“下海”被视为“最有勇气的人”,王起群毅然接受了委任。
王起群临危受命接手商房,是完成一个看上去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商晔房开是贵阳本地最有历史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1986年成立,属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公司的职能主要是“代征代建”,搞大型商业网点的建设,主要承担政府安排的基本建设的计划任务,建好后移交,公司只收管理费、没有经济效益。
当时商房公司帐上负债100多万,只有两个因拆迁难停工的小工程,经营管理乏术,关系网和利益网盘根错节,体制弊端日渐显现,员工工资随时朝夕不保。到任前一天,有人在经理办公室墙上贴大字报,上班时间员工打麻将,办公会议不谈政务,管理团队内斗,一副黄鹤楼上看船翻的态度,公司有的人等着看王起群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