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营销管理 >> 营销案例 >> 正文

茶饮料第一品牌陨落的反思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此之前,集团48个驻外营销公司,8600人之众全部由总部派出。各公司要租下整座大楼住宿办公,并兴办食堂,开支巨大。这么多人仅每人每年两次探亲假的差旅费就是一笔可观的费用。而且集团派出的队伍大多是本县的农民,不论走到哪里,客户给的一个共同评价是:素质低下。并非什么精兵强将,不过倒是致富了一方百姓。集团还有一个其他品牌永远也不会有的特色假期——麦收假。即在天气最热、饮料的销售旺季给农民业务员放假回家收麦子。三总监提出的基层业务人员本地化可以说是早该如此。

  明明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路线却不肯走,那只能说明集团领导要在错误的路上走到底了。偌大一个集团,所有权力全部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即集团的董事长,虽然后来也设了总经理。但掌权者依然是董事长一个人。人们背地里称作“老一”),事无巨细,凡事必经“老一”同意才能办理。若干个副总,部门主管基本上成了摆设。然而客观规律是:一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管理上的漏洞和失误频出也就不足为怪了。从创业之初请双胞胎姐妹拍的“越升越高”,到双胞胎兄弟的“爽口爽心”广告,以及天王刘德华在昏暗灯光下的哑谜舞,变得彩的“变”得不知所云广告……,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人们看到的是集团的品牌代言人走马灯似的更换,广告语各不相同、互无关联,却始终没有诠释出一个独有的,永恒的,深深植入消费者心智的品牌内涵。刘天王以及变得彩的广告还被评为当年“十大最差广告之一”。然而这一切只因为“老一”喜欢。集团的人事部比当地政府的人事局干部股编制还多,但是却连最基本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都没有人管。近两千名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在集团工作期间档案记录为零,有的还被放丢了。集团提取的每个职工的“养老金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以及医疗保险金几年来没有交到社保局一分钱,而且去向不明,化为乌有。管理之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刚进入集团时主要领导对我的学历、阅历和谈吐还是比较欣赏的。我们这批人中唯一的常务副总就是我,其余都是副总。但因为我说话直率,敢于提意见,对市场运作管理、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直言不讳的上书集团提出反面意见,与点头哈腰、阿谀奉承的主流显得格格不入。渐渐的集团领导就不喜欢我了。随着对集团了解的深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集团取得成功是侥幸,走向失败是必然!我对自己当时所提的意见从不后悔,直至今天我依然认为那些意见是正确的。我觉得作为把工作关系正式调入集团的国家干部,作为集团的一分子,集团的利益和发展已经与我个人的利益和发展融合在一起。我有责任维护集团的利益,关心集团的发展.。

  2000年集团为挽救市场局势,花费一千多万元请天王巨星刘德华作冰茶形象代言人,如此大手笔让许多品牌羡慕不已。但半年过去了,市场仍在下滑。集团领导马上决定中途停用刘德华的广告,又花大价钱请国内的羽泉组合做代言。理由是“怪不得市场持续下滑,刘德华已经40岁,从人生的顶峰开始往下坡路走了。而羽泉组合正处在人气上升期,与我们企业冉冉升起的形象相吻合”。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共产党员、集团领导的观点,倒像是一个吉普赛女巫在算命。

  不仅请了羽泉作冰茶的代言人,集团还一口气请了香港《大话西游》剧组做高兴就好的代言人,请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霞作茶韵的代言人。并委托全球最大的跨国传播公司———奥美公司负责策划、制作广告包装。集团总部还一度迁至北京办公,大有再创辉煌的气势。然而把好不容易贷到手的资金折腾光后,前面借的巨额贷款都已到期或超期,再也没有哪个银行肯再借了。新版广告没有播多久就因为无力支付广告费而全面停下来了。没过几个月集团总部又回迁原址。

  也是在这个特殊时期,集团的“全国驰名商标”批下来了。就尚存的几千名职工而言,大家再也高兴不起来。每个人对集团的未来都有了不祥的预感。但是一向喜欢铺张、作秀,善于营造气氛和场面的集团领导仍然东拼西凑了百万元巨款,在总部举行了隆重的“荣获全国驰名商标庆祝大会”,请来明星大腕助兴。一时间热闹非凡。

  外界恐怕永远也想不到这个轰轰烈烈,产销两旺的品牌在管理混乱、浪费惊人、腐败成风的侵蚀下,从来没有一天是盈利的。不仅亏损,而且是巨亏!几年时间里亏下的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盈利水平完全是财务报表“算”出来的,“利税大户”是吹出来的杰作。上缴的税金都是银行贷款。这边从银行贷出来,那边再作为税金上缴一部分给国家。与其说是借贷,倒不如说的直接点、难听点——骗贷。虚报资产,虚报利润,重复抵押是所有骗贷企业的通行作法。集团也不例外,每一笔贷款都是这么办来的,集团从成立到覆灭从没有如约还过一笔贷款,申请每笔贷款时银行看到的都是漂亮的财务报表,响当当的中国500强企业,十佳信誉单位。……似乎没有理由不扶持这样的“优秀企业”。当总负债达到近十亿元,银行急得如热锅蚂蚁一般,四面八方的讨债大军把当地宾馆住满时,有的企业甚至带着当地法院的执行人员,人们才发现集团实际已成为一具空壳,并没有什么资产可供执行偿还。也难怪,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分厂基本都是“借鸡下蛋”,贴牌生产(OEM),所谓的低成本扩张。自己并没有多少资产。当年自以为“傍上大款”的生产蛋白糖的深圳比邦公司被集团的数百万元欠款拖垮、破产。为把血汗钱要回去给职工发工资和遣散费用,老总带领十几名员工模仿日本武士道,每人额头上缠绕“还我血汗钱”的白布条雄赳赳、气昂昂、一次次乘火车北上讨要。然而除了引来一批媒体追踪报道,除了唤醒更多的企业加入讨债大军队伍把集团大门围得水泄不通,除了把集团领导吓得不敢到办公楼上班,有事用电话相互约出来在一辆围着县城不停环绕的中巴车上开会商量(史记:党的一大就是在南湖的船上召开的),除了一次次的浪费差旅费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甚至连集团领导面也见不到。非但如此,一次比邦公司老总正在集团驻地等待,忽然接到了法院的传票:集团把他给告了,理由是他的产品长期不合格,要他反赔集团若干损失云云。这位已住不起宾馆的老总欲哭无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营销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