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营销管理 >> 营销案例 >> 正文

茶饮料第一品牌陨落的反思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花钱有任务是集团的另一大特色:集团做形象,做广告,做促销品的费用可以用铺天盖地,钞票如流水来形容。与其他品牌由下而上不断递申请不同,集团是由上而下定任务——必须做多少店招广告、户外广告、报纸广告、KA店的收银台广告、存包柜广告、手推车广告……,费用必须在多长时间花完。报的越多,花钱越多,批得越快。2002年集团垮下去时,许多经销商还带着惋惜回忆:“没见过哪个品牌那样做形象。简直是不把钱当钱花,而是当纸花。”

  再如电视广告投入,力度之大,至今在食品饮料界尚无一个品牌能超越。据说在创业之初,集团老总的思路很有前瞻性:饮料这类典型的冲动性购买产品与电视的广告宣传关系极大!在高层会议上力排众议,在一片反对声中毅然决定把大笔款项汇到中央电视台,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爆炸性效果。冰茶消费热潮很快形成,各地经销商的订单如雪片一般飞来。集团从电视广告尝到了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广告越打越猛,投入越来越大,从中央台到省市台,地级台,甚至县级台!四级网络,层层叠叠,交叉呼应。气势绝对压过了今天的脑白金。集团老总固执地认为:广告力度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这么大的广告投入不仅使集团不堪重负,而且过多过滥的广告让广大消费者产生了厌烦抵触心理。就如同今天所有人只要看见脑白金的广告就马上换台一样。产品性质也不同,脑白金这类暴利的保健品靠广告忽悠人,而食品饮料靠的是综合产品力的竞争!产品力的核心是什么?品牌,质量,价位,包装,服务……。.广告仅仅是品牌传播,消费者告知的一个方面,而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广告力度持续加大,市场业绩却持续下滑。集团领导由偏激到偏执,始终找不到问题的症结,走不出误区。

  集团领导的偏激从开发冰茶红酒这个产品就可见一斑。这个不伦不类的产品搞了几年从来没有卖开过(事实上也不可能卖开)。但集团老总对其却情有独钟,说它既好看又好喝。茶与酒本是冰火两重天的产品,它们怎么能混合成第三种产品?产品可以创新,但必须是以符合消费时尚、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而不能是荒诞猎奇的猫狗媾和。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如果有人把茅台和农夫山泉混合成第三种产品或把长城干红与康师傅绿茶混合成第三种产品,我都认为是神经错乱的表现。

  集团老总经常津津乐道三大营销战略:低成本战略;集中一点的战略;差异化战略。说这是营销战略上最常用的。可惜这三大战略全被用跑了题。低成本战略使得集团除了冰茶易拉罐尚可外,其他产品都有些粗制滥造;集中一点的战略老总是这样运用的:我们与可口可乐全面抗衡显然不是对手,但我们可以把优势集中于一点——就是超市渠道,我们把从超市产生的销售额全部送还超市,用于做品牌,做形象,做促销。在这一点上压过可口可乐。这种“打架不要命”的战法至今仍无第二个品牌采用。特别是对差异化战略的断章取义彻底断送了集团:九九年康师傅的热灌装纯茶饮料在市场上逐步占据上风,这时候集团若及时跟进,凭借茶饮料第一品牌的优势,至少可以跟康师傅、统一三分天下。但老总固执的认为康师傅既然走在前面了,我们跟进一个热灌装产品有什么意思?一定要与之开展差异化竞争。于是就有了那个粗制滥造的“变得彩”产品。集团为之又亏进了数千万元,市场一步步滑下去。

  针对大家“开发纯茶精品,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与康师傅的竞争”这类正确意见,集团领导批驳说:饮料是典型的冲动性购买产品,不是高科技,它的主要功能是解渴。只要上面有广告,下面有陈列。消费者就不会不买。我们与康师傅的差距不是产品质量,而是终端陈列不及康师傅。领导观点一亮,马上有阿谀奉承者献媚。当时负责石家庄市场的某经理专门写了一篇市场调查报告来印证这一论点。集团领导大为赞赏,加了批语发表在集团的报纸上。我看了这篇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文章感到十分气愤,马上上书集团老总:此风不可长!饮料虽然不是高科技,但口感质量同样重要。我们的新品开发不仅过程缓慢,而且粗制滥造。口感、包装质量都远不及竞品。以变得彩为例,与康师傅不在一个档次上。消费者饮用前需拧下瓶盖,然后按下塞子,让塞子里面的茶粉和糖精漏入水中,再把瓶盖拧上,上下左右摇晃,待茶粉和糖精充分溶解重新打开盖子饮用。糖精的甜有一种怪味,与康师傅热灌装的白糖加蜂蜜茶饮料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变得彩产品不能冰镇,否则茶粉就容易结块,不易溶解。加之塞子质量不过关,按不动的比比皆是。铺货时我们有个业务员给客户做演示,连开三瓶都没有按下去,羞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什么体现自我操作的卖点完全是没有进行市场调研的主观臆断。消费者的首次购买可以靠冲动、好奇,以后的重复性购买和指名购买靠什么?这就如同满大街的酒店,菜谱都大致相同,也都能让你吃饱,可为什么有的酒店生意兴隆,有的却冷冷清清?这就是质量、,品牌、服务在起作用。我们的终端陈列、形象为什么不及竞品?只要你深入走访零售点不难发现症结就在产品质量上。我们的产品没销量,零售店不肯把最佳的陈列位置,最大的陈列排面提供给我们。在超市也是一样,我们支付的堆头费用要高出竞品许多,超市仍不愿把最佳的位置提供给我们。这并非是超市在搞歧视,而是每期堆头竞品销量可以周转五次,我们却只有两次。超市不会单纯的卖场地,更重要的是卖销量,卖品牌,卖人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营销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