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营销管理 >> 营销案例 >> 正文

茶饮料第一品牌陨落的反思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形势下,集团在2001年秘密安排各省公司以个人名义在当地注册私人公司运作市场,不准再使用“XX集团XX分公司”的招牌,从法律形式上脱离与集团的联系。此时集团的用意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怎奈集团此时已是病入膏肓,此举也没有半点积极作用。倒是因为名字变更,各地的不少超市货款结不出来成了死帐,又重新交了一大笔进场费,管理费,赞助费等。而各地经销商在打款进货时又多了一份猜测和小心。

  集团老总在年底召开的省经理以上人员会议上透露:“山东三株的老总被抓起来了,广东爱多的老总也被抓了。”言语中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稍后又斗志昂扬的给大家打气:“集团永远不会完!在座的都是精英,河北省也找不出几个!”会上的豪言壮语讲完后,会下则开始秘密安排集团的后事。在当地财政的担保下,集团又贷到了一笔款子。主要用于偿还集团领导班子成员股金,以及与集团有利害关系的人员的集资款(集团以10%的年利率在社会上吸收了不小数目的资金)和一些领导关照的欠款企业。普通百姓和集团的普通职工自然没份,大部分欠款企业也没份。甚至都蒙在鼓里。

  二.惊人的腐败

  把集团各级实权人物的捞钱术略举一二。先说各销售公司吧,各省的销售公司都是法人实体,与集团是买卖关系。按说这种模式不落后,既好管理又便于考核。但在这里什么都变了味儿,“收支两条线”这样的基本财务法则集团领导却不会运用。集团只考核回款,不控制开支。却不知这样做等于认可各省公司的所有费用可以实报实销,集团失去了监控。从集团进货可以不付款,销售货款自己可以坐支。各省公司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失去监管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权力!国家如此,企业也如此。体制管理上的大漏洞使得腐败日盛。做假帐,报假库存蔚然成风。集团成了聋子瞎子。省公司经理以上的人物泡小姐都用公款买单,集团所谓的公关招待费用每年以千万计!各省地县电视台每年上亿元的巨额广告费也为这些人带来了巨额回扣。除此之外,户外广告,定制促销品,做形象,做促销,所谓的公关招待费用等等无一不成了捞钱的捷径。有个公司定制铺货用的促销品小雨伞数万把,每把价格只有三元钱,而发票却让开成了八元。这一笔就捞了多少!凡此种种,有些公司的费用率甚至在50%以上!

  以发生在我身边的实例为证:我在南方分管某省会市场。2000年按集团部署做省会5个KA超市以及火车站前各零售店的形象工程。内容包括每个超市的存包柜广告、手推车广告、收银台广告、超市立柱广告、灯箱广告、小店招牌等,总价值20多万元。集团做形象一向都是大手笔的。这时省经理把一个长期与他合作的私人广告公司推荐给我,我发现对方的报价比集团下发的最高指导价格还高出一倍多,就没有与之签订合同。不过奇怪的是,合同虽然放在我的办公桌没有签,但省经理却安排财务按对方的报价把全部工程款预付了。要知道此时拖欠职工工资已经三个多月了。对方是个穷拼乱凑的施工单位,预付款拿到手施工质量却一塌糊涂。不到一个月手推车上的塑料板广告就碎的差不多了。

  因为有甜头这个广告公司特别愿意与我们“合作项目”。在这年的五一前,广告公司经理找到省经理洽谈新的“项目”——让我们赞助XX万元搞一台“ 五一吉尼斯记录晚会”,请几个如喝啤酒、吐小球、转呼啦圈等吉尼斯记录保持者前来助兴。因为赞助费用很高,省经理说需请示集团。几天后集团市场部答复不能批,但此时省经理好像有难言之隐,对我们嘟囔说“不批也得搞”。并异常爽快的把赞助款给对方拨过去。当然这样的广告公司搞晚会肯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门票一张也没有卖出去,全都白送了。其中的端倪想必人人明白。

  这个省经理进入集团前连寻呼机都买不起,后来因家境困难还戒了烟。当上省经理后当天便恢复吸烟,而且只吸精装的七匹狼或云烟,据说抽其他牌子烟咳嗽。没过两个月手机也换成了四千多元的,外加一个四千多元的数码相机。就在拖欠一百四十多名业务人员数月工资的关口,他又患上了晕火车症,回集团开会也好,回家也好,往返一律乘飞机。还动辄就让老婆带孩子乘飞机来南方与他团聚。当然机票都是由公司报销,不要大惊小怪嘛。

  这位省经理离开集团后在南方买了一个小造纸厂,当起了老板。这也是后话。

  集团市场部的高管下来调研也很有特点,就是不看市场,不与客户和业务人员交流,每天和省经理吃喝玩乐。省经理怕他与外界接触了解到于己不利的情况,所以自始至终单独全程陪护,隔绝高管与外界的联系。高管也乐得逍遥自在。反正重要岗位都是关系网成员,偶有不是的,必然更是百倍殷勤,奉上实惠。自己何必认真。市场若可以,回去百般吹嘘某人如何能干;市场若差,则回去为之百般开脱,推卸责任。所以不管市场如何变化,省经理以上人员都是稳坐官椅,乐哉悠哉。

  更有甚者:广东,海南两公司98年的销量是四千万元。可这一年他们的费用花了多少呢?是三千八百万元!可能谁都不会相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更荒唐的是第二年即99年两公司败下阵来撤退,与福建公司合并。花了天文数字的钱依然没有能够在这一带市场站住脚。集团老总对握有经济大权的华南大区经理不满了。就连小孩子也会想到是否有经济问题。于是乎,财务部、法纪部联合调查了几个月,翻箱倒柜,把成汽车的单据查了个底朝天。据说也没查出所以然,最后是以大区经理辞职走人而不了了之。

  单一考核回款的另一大弊端是:回款≠销售货款。集团为了回笼货款,动不动就搞回款竞赛。回款让集团满意的省经理每次都能得到上万元奖金(集团唯恐这些诸侯赚得少,殊不知他们早已捞得脑满肠肥)。为了回款各省公司经理无所不用其极:除了部分货款外,把职工的工资、股金,经销商的市场保证金,终端店的冰柜展示柜押金,以高额返利等条件诱骗经销商打的预付款,与电视台联手做假收款证明(集团规定:各省公司付电视台广告费用计入回款)……统统充当回款。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运作方式渐渐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职工工资长期被拖欠,经销商的帐越欠越多,电视台的欠款补上前笔又出后笔……。这就是各地分支机构为何欠了那么多的外债,以至于象地下党一样隐藏办公地点;经销商因实得返利不同而砸价窜货屡禁不止,市场极度混乱的深层次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营销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