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生产管理 >> 生产计划 >> 正文

管理者形象设计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管理人网 李兆琪 参加讨论

  那么,人们在面对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在面对对方一系列的人格特性的信息时,又是如何加工整理成一个整体的印象的呢?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加工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累加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累加法是指通过累加一个人的各种品质而形成印象。例如,某人有理解

  力强、沉着、有信心等三个优良品质,而某人除此之外还有足智多谋、聪明等两个优良品质,那么,人们对后一人则会有更肯定的态度和形成更好的印象,这里人们就是根据全部特性的赞同值的总和来下判断的,这就是运用累加法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但是,运用累加法进行信息加工,有时很难对人作出正确的评定和区别。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于1968 年提出了一个品质等级表,在这个品质等级表中,各种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品质的形容词都被按其积极性用分数排成等级。例如,坦率和聪明在这个等级表中都是最好的品质。而欺骗、虚伪则是较差的品质。现在如果有甲、乙两个人,他们的品质及其分数分别是:

  甲乙理解力强(+3) 理解力强(+3)

  沉着 (+2) 机智 (+2)

  有信心 (+1) 志同道合(+2)

  足智多谋(+2)

  多嘴多舌(-3)

  如果我们用累加法加工信息,那么甲乙两人得分相等,都是6 分,形成的印象一样。但是很显然,我们对上述两个人的印象一般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其他的方法来加工信息。

  平均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平均法是指对各种品质进行平均,依照平均值来形成印象,这种平均法比累加法要更为正确。例如,在用累加法对上述两个人无法区别时,如果按平均法计算,

  甲是(3+2+1)÷3=2,乙是(3+2+2+2-3)÷5=1.2,

  对甲的印象比乙好。

  确实,当对方的特性较多而且较复杂时,平均法能形成相对比较正确的印象,但是,在以平均法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有时会受到陪衬特性和负面特性的影响,而出现一些例外,这种例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一特性对个人整体印象的意义,取决于其他的陪衬特性。例如,“智慧”作为一个优良特性并不总是使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印象,如果“智慧”加在一个“冷淡”的

  人身上,就不会使别人对他的印象变得更好些,而只有当“智慧”加在一个“热情”、“友好”的人身上,才会提高整体的印象。陪衬特性的这种作用,与人们欲建立协调一致印象的倾向有密切关系。对此,社会心理学家曾以格式塔学派的观点来进行解释,认为当部分有关信息改变后,则一个人的整体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任何一个特性的意义会随其陪衬特性而改变,“冷淡”者的“智慧”带有贬义,具有敌视、威胁的意味,“热情”者的“智慧”则有“帮助”、“友好”的意味。二是在平均法的印象形成中,人们对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并非等量齐观,往往负面特性的比重高于正面的特性,若其他的条件相同,负面特性对整体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人们在根据负面特性进行印象评定时,比根据正面特性印象评定更有信心,特别是极端的负面特性更起作用,如果有一个极端的负面特性,不论其他特性怎样,它也足以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由于这种极端特性的存在,运用平均法来进行信息加工已是不完全准确的了,为此,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于1968 年提出了加权平均法,按照这种方法,印象的形成一般根据平均法,但对于极端特性(极好的和极差的特性)应予以加权,即先对于极端特性确定权重系数,然后再按照平均法加工处理各种特性。由于这种加权平均法,我们在综合他人的各种信息时就更为准确了,特别是可以避免那些极端的负面特性“一锤定音”的现象,也不会出现极端的正面特性所产生的晕轮效应。

  虽然人们在加工信息时是按照上述三种方式进行,从而形成他人的印象的,但是整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并非如此简单,加工信息时不仅受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或定势效应的影响,而且还会因知觉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的,认知简单的人,其价值选择和评价的能力较低,他们通常用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方式加工信息,表现为好坏、美丑的简单二分法、一元认知方式。而认知复杂的人,其知识结构层次多,对于信息的综合能力、运筹能力强,他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采用尽量多的认知范畴,进行多元选择,在较高的层次上加工信息,形成总体印象。

  任何人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加工信息,最终所形成的印象都不是很准确的,因为要判断一个人具有哪些特性(品质)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头脑中消除关于人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相关的观念,并能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我们看人就可以看得更准,对他人形成一个较为准确的印象。

  管理者走向美好人际关系的桥梁

  人际关系不是上帝,却可以像上帝一样送人上“天堂”或贬人下“地狱”。人际关系状态良好的时候,人的内心充满光明,生活变得充实、轻松、愉快而幸福,人耐受挫折的能力、战胜困难的信心也大大加强。而当一个人人际关系状态不好的时候,其内心一片灰暗,生活会变得空虚和压抑,充满烦恼与不幸。此时生活不再是享受,而是负担和苦难。而且,随着一个人人际关系状况的变化,其耐受挫折的能力和自信也会大大下降。生活中稍有风吹草动,他也会感到四面楚歌,风声鹤唳。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人,了解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学会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赢得美好人际关系世界的潜力,都是人生长河中不能不为的一大重要任务。踏上心理学家通过艰苦的劳动建造起来的桥梁,并执着地向前迈进,你梦寐以求的美好人际关系世界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改善人际关系的技术,是针对人际关系不良的相对易变的一类原因发展起来的。即这些技术都是试图改变人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或移情能力,或社交技能,并通过这种途径使人们的人际关系状况得到改善。

  总括起来,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有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的方法,可以同时改善人们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这类方法主要有敏感性训练和角色扮演。第二类方法是分别训练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这类方法主要有意识训练法、移情练习和社交能力训练等。这里主要谈谈综合性方法。

  (一)敏感性训练

  敏感性训练是一种从团体心理疗法发展起来的团体训练技术。

  敏感性训练团体有多种形式。开展最普遍的是训练团体或称T—小组。

  它的活动方式主要是语言交流。这类团体通常由5 人到15 人组成,包括一名心理学家。训练期限可以是1 至4 周。

  训练团体主要以非指导性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真实体验“此时此地”的情境。在活动的开初,团体成员之间往往先谈论参加这种活动的意图,想解决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随着沟通的深入,人们会逐渐了解别人对自己的问题和当时的表现怎样反应。当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真诚的气氛建立起来后,团体作为一个整体会不容忍任何成员拒绝暴露自己的真正自我。此时参与者通常的角色伪装会被撕去,使他们更好地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并在其他成员的支持下理解并接纳自己真正的自我。与此同时,参与者也会在没有社会角色限制的条件下,通过各个成员所提供的多角度的见解学会准确掌握、理解和评价别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的意义,并在别人真实的反馈调节中,作出正确而为别人所接纳,同时又对人际关系起积极作用的反应。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了解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和别人对自己言行的真实反应如何,提高了自我意识水平,也学会了对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情绪状态和行为作准确的理解和评价,提高了移情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对别人作恰当而又为社会所接受的反应,提高了社交技能。

  训练团体的活动所以能够成功地改变人们人际关系的状况(它使许多人真正解决了与别人的冲突和矛盾),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通常社会生活的特殊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由于受多种社会联系的束缚,既不能自然、真实地表现自己,也难以得到有关自己的真实反馈。例如由于种种原因,明明我们能力平平,别人却说我们能力超群。因此,通常的社会生活常常使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不十分明朗,甚至是虚幻的世界中。我们实际上很难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和别人的真实状况,很难知道我们的行为适当与否。我们没有真正真实的东西作为参照。

  所以,随着你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越正式、越重要,你的周围世界也越来越受各种角色关系的束缚。所以,高地位的人更可能得不到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从而使他更脱离真实世界,并导致其自我意识水平越来越低,移情能力越来越落后,社交技能越来越简单,最终成为只会自以为是、天下唯我独尊、只会板着脸孔训人、抓起笔杆画圈的庸人。显然,学会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以互相合作、互相依赖的方式维持真诚的人际关系,是个性真正向高水平发展的基本前提。

  著名心理学家阿龙森曾对训练团体的目的和功能作过如下总结:①培养明确、坦直的交往技能。②学会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以互相合作、互相依赖的方式建立和维持真诚的人际关系。

  ③学会用正常的人际交往技能解决纠纷和冲突,抛弃强制和操纵的方式。④提高对于自己内部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的觉察力和敏感性,增加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觉察力。⑤增加自我内在系统与外在情境的沟通。⑥提高对别人情绪反应和行为的觉察力与敏感性。⑦学会从多种立场来了解人与事。

  在上述总结中,1 至3 条属于社交技能的范畴;4 至5 条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6 至7 条属于移情的范畴。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直接摆脱既定角色关系束缚的个体训练技术。它是通过角色改变方法,让别人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

  角色扮演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既用来训练人员,如训练领导者、管理者,使人们从扮演下属的经验中学会理解下属和与下属进行适当合作;也用于心理咨询,使人们通过角色扮演解决人际冲突,或是使人们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新的心理特点。

  在人际关系方面,角色扮演方法还可以直接帮助人们改善双方相互作用的状况,最终有效地改善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

  完善自我的道路

  (一)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也许有人会认为,为什么还要强调认识自我,难道我还不认识自己?心理学家发现,尽管更多的人都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许多人都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他们或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表现出“自我感觉良好”,过于自信,或是对自己估计过低,过于自卑。

  不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接纳自己的那些自以为低劣和难以启齿的方面,是阻碍人们朝更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的首要障碍。不切实际的自我概念会直接造成种种困难。如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于自己的成功机会。高估自己,会使人选择那些自己实际上达不到的目标,经受不必要的挫折;低估自己,则会使人丧失进取的热情,不去努力寻求发展。结果都是使自己不能顺利发展。

  不能接纳自我对于发展的限制就更明确了。不能接纳自我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勇气表现真我的。而任何真我不能与自己所处的客观现实接触的人,显然是不能达到真正的个性健康的。一个人如果不能接纳自我,会导致不珍惜自己的“自践”倾向,甚至会不顾自己的身体、声誉、地位和前途而自暴自弃。因为他们没有正常的自我价值感。对于无价值的自我,自践自毁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

  一个人怎样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呢?

  首先,我们必须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往往高度依赖于小范围内的社会比较和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而实际上这样形成自我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助于人们适应更大的生活范围。比如,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是校校者,常常是在老师、家庭、社会和同学的一片赞誉声中生活。可是,进入群英荟萃的大学,他们

  就未必是引人注目的人物。这时,他们常常会找不到自己在集体当中的恰当位置,面临难于适应大学生活的困难。有许多人先是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过高,结果屡屡受挫,失败之后又很快从心高气做转入自卑,甚至心灰意冷,再也鼓不起求胜的热情。

  所以,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不只从稳定的生活世界周围,而是从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既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也了解自己操纵周围事物、把握周围世界的状况;既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也了解自己的性格、品德,等等。这样,我们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自己在范围广大的领域中都能完成良好的适应,拥有不断发展的机会。

  其次,要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心理学研究证明,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信息选择和理解都要受到我们需要倾向的制约。因此,我们对于外部世界所给予的反馈常常不能正确理解。比如穿着打扮,现在大学生当中流行健美裤、高筒靴,许多人穿起来的确显得更富有吸引力。然而,别人穿着好看和流行,并不说明这些装束也适合自己。如果没有别人那样修长的身材,那可能就只适合穿过膝大衣,硬要穿健美裤、高筒靴,也许会引起注意,但这种注意可能是喝倒彩,而你自己却以为那是赞美。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种途径的反馈的真实含义,往往需要从其他途径得到验证。特别是人们往往并不直接表达对我们的真实评价,甚至是口是心非。如果简单相信,并成为一种倾向,那么我们的自我概念就会越来越脱离真实自我。有些人在生活中甚至故意诱发和猎取自己期望的评价,而不考虑这些评价的真实性,当然就更不可取了。

  在表面上,似乎每个人都首先喜爱他自己,并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出有谁明确表示不能接纳自己。但实际上,几乎每个人都有某些自己不能接纳的东西。无论什么特征,甚至是别人看来显然是优秀的特征,只要这种特征妨碍了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认为是自己不该具有的,人们就不能接纳自己的这一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帮助人们达到充分自我接纳的途径有如下几条。

  第一,消除误解。在我们的正统教育中,总是向人们灌输理想人格的观念,而忽视引导人们正视自己的黑暗的或社会价值观所不接受的一面。事实上,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死板的观念,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因而人有冲动、有攻击性、有本能的欲望。人有时会产生与社会鼓吹的理想人格不相符合的念头,有时会有与社会期望不相符合(但未必是犯罪或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些念头和行为就常常成了人们不能自我接纳的根源。如青年人的恶毒的报复念头(也许从来也没打算真正实施)和手淫行为。我们常常会因为有这种念头和行为而认为自己实质上是一个很坏的人,从而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使我们不能接纳自我。而实际上,这种念头、这种行为,几乎每个人都曾经验过,它们的存在并没有使我们比别人更丑恶、更低级。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应当正视,它们可能是人性的黑暗方面,但又是自然的方面。我们害怕暴露、害怕承认并导致我们自我贬低的许多念头和行动,其实并不只是我们具有,而是多数人所具有的。只是别人也与我们有同样的顾虑而不敢承认罢了。因此,它们无损我们的价值和尊严。

  第二,避免以唯一的标准进行社会比较。我们的自卑情绪也常常源于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Tags:管理者形象设计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