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公共关系 >> 媒体合作 >> 正文

刍议中国传媒整体转制的是与非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视听界》 朱剑飞、… 参加讨论

  时值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传媒业正经历“事转企”的部分剥离,传媒整体转制面临诸多争议,事业企业之争、意识形态控制之争、政治利益之争,一再纷扰我们的视野。本文以四大问题,对传媒整体转制的相关疑点进行辩解,以明确整体转制的方向正确性,增强传媒产业决策者改革的信心与决心。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翻天覆地的大发展,传统垄断的传媒业也经历了一系列由边缘向中心内核渗透的机制、体制改革。当前,由事业转为产业的传媒业剥离转制大势所趋,渐成共识,但改革脚步大多停滞于此,传媒整体转制迟迟未能全面启动。其中既有现实环境未准备好、改革条件尚未成熟的客观因素,也有决策者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传统误区与现实迷茫等主观原因。整体转制为何让人如此迟疑,整体转制是否是中国传媒业未来的不二选择?是是非非,谨以此文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献礼,为中国传媒体制改革注一旁白。

  一、我国传媒体制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通过接收、驱逐、改造等手段对旧中国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国初期,报业开始实行“企业化经营”,许多报纸实现了经费自给,但由于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等政经环境的变化,市场化的尝试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传媒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指导思想和改革新闻业务,在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初,先报业后广电陆续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过渡性政策,不但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媒体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传媒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轨运行模式过渡过久,在实践中带来了双重人格与双轨行为,直接孕育了“相互矛盾的一种典型二元结构的运行体制”,不仅有可能破坏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也有可能破坏公共服务事业的基本性质,造成规制的双重失灵,既不利于中国传媒产业集团化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也不利于按现代事业制度运行,已经开始受到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回顾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报纸、出版业总是先行于广播电视媒体;媒体改革进入深水区,也毫无意外地由报纸开始。如果说1992年之前的媒体改革还主要在于报纸自身,其他媒体则多是以开展广告经营这一小范围的机制转换的话,那么,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的改革则是超越报纸自身的、多元化的、大规模的体制创新,尤其是以1994年广告代理制试点和1996年报业集团的出现为标志,报纸的经营资产部分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引进了国内外的资本,在报社控股的前提下成立合资公司。广电行业亦步亦趋,经历了“两级办”到“四级办”再到新形势下的“三级办”阶段。1999年6月,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标志着我国广电集团化的开端,紧接着是新世纪初的湖南广电集团的挂牌,掀起了以省级台为主的组建广电集团的浪潮,广电行业迈向集团化背景下频道经营的管理制度阶段。

  2001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宏观管理机制创新,微观领域结构创新,市场组织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四个创新。同年5月,中国证监会新出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传媒与文化产业定为上市公司13 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一,其下含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服务业5个大类。传媒资本经营开始引人瞩目。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中国传媒整体转制是与非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