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知识管理,是指个人或组织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知识的取得、整合、转换、分享、应用与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不断产生、累积与升华,以便更有系统、更有效地运用知识去创新的管理。知识管理不是管理的知识化,而是对组织、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做基础。
学校知识管理是为学校组织实现可编码化知识与可意会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提供途径的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成员的成长。由于意会知识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于学校成员的头脑中,是学校成员所获的独特经验,因而、知识管理更应侧重对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1 全员参与积累
知识管理包括对学校各种信息和人员的管理,学校领导负有引导学校组织文化的责任,必要时可以成立一个知识管理小组,由该小组负责具体开展知识管理的工作。教师是重要的知识积累、管理的参与者。因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创造、共享、寻找和使用知识,所以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学校每一位成员的参与。
1.2 培育共享文化
我们很多人都是在知识不共享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只有让教师理解知识共享的价值,并看到知识共享给工作带来的好处,教师才会在价值观上,进而在行动上有所转变。由于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而获得的东西,因而一些教师会认为,拥有这部分私人信息正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把这部分知识也拿出来与他人共享,自己就可能会失去在这方面的“权威”地位。因此,有的教师会对隐性知识的共享有所抵触,但这恰恰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学习型学校,尤其应当创建和培育以开放合作为规范的学校文化,制造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彼此学习的氛围,鼓励教师共享隐性知识。
1.3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知识共享的管理模式,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机制。随着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及其经济状况的改善。现代教师更注重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成长体验。因此,更为持续有效的激励,则是与教师的工作成就和个人成长相联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要让教师在知识共享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对自己在人际关系、教学质量上带来的好处,从而将知识共享行为由外在的制度要求,转变为内心的需要,使之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共享活动。此外,为了培育知识共享的学校文化,消除教师间的不正当竞争,在激励方式上,学校应将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激励的时间效应上,学校也应把对教师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以便强化激励手段对教师成长长期的正面效应。
而制度化的知识管理,将促进我校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创造和使用教育教学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的优势与特色,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为此,在实现学校知识管理的行为中构建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1.4 知识管理制度
我校的知识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三个部份组成:
(一)知识积累制度:确认和规范教师个体、教研组、学校在学校知识积累过程中的权利与职责,并通过相关措施,保障和推进学校不同层面的教育教学知识积累。
(二)知识共享制度:通过制度建立学校教师个体、教研组、学校三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知识共享的平台,建立学校知识共享的机制,整体推进知识共享的质量。
(三)知识激励制度:通过制度确认学校教职员工的有价值的知识积累、共享与创新行为,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与举措,鼓励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活动。
当前,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各个中小学基本完成了“校校通”工程,更为我们实现校与校之间的知识流通、学校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因特网上无限的知识资源,更成为组织学习的巨大知识库。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的知识管理者需要为组织甄别、挑选有用的知识,并组合出合理的知识内容,传递给组织中的成员,以便他们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知识管理者对支持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人性化、以利于教职工更多地参与。
2 信息技术开发与支撑的总体构想
建襄小学校园网和建襄小学服务器的良好运行状态,为知识管理互动平台的构建提供了现代信息环境下的硬件保障。利用校园网和建襄信息网站作为知识管理的网络信息环境,实施校园内部管理和远程管理;利用现存的服务器作为知识储备库;利用数据库和编程技术或者网络提供的一些共享技术,构建互动式的知识管理软件环境,便于实现知识的会聚和集中管理。
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每一个办公室、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能够上网的计算机,信息点已经直接到达各个专用教室和普通教室。全校青年教师100%通过了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培训,中老年教师也有80%通过了校务培训课程。因此,学校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为知识管理互动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信息化的环境。
为了实现学校知识的有效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学校信息中心根据吴校长对学校知识管理体系的总体构思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相继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开发了三大网络互动平台,“校本知识管理”平台、博客平台、“教育威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