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奥莉纳和遴选委员对谈时,直言不讳地说她不懂计算机,所以惠普应该用她,因为惠普懂计算机的人那么多,应该要找“不一样”的人才能将惠普带出困境,因为这样的人带给惠普的不是技术而是新的战略与方向,她在朗讯二十几年的经验,可以帮助惠普踏进通讯和网络的领域。惠普资深董事也是遴选委员之一的迪克·海克邦(Dick Hackborn)后来在公司内部杂志提到:“遴选委员会和董事会一致选择菲奥莉纳的原因是,她在宽广的信息产业上具有策略知识,又具备高科技公司执行长所需的技能。”
菲奥莉纳上台之后的做法证明了董事会的判断。菲奥莉纳在惠普的变革战略与战术,可以总结为3C原理———客户驱动(Customers takecharge),竞争强化(Competition intensifies),变革成为常量(Change becomes constant)。
客户驱动(Customers takecharge)———惠普公司在网络热期间,发现自己既落后于IBM这样的硬件生产商在电子商务方面的领导地位,也落后于思科这样的系统集成商在网络产品方面的增长速度。为了迎头赶上,惠普很匆忙地提出了一个e-service(电子化服务)战略,其定义是,在网上的所有事物以及我们每天的工作流程都可以通过网络变成一种服务,这个服务可以帮助公司创造新的收入或降低成本。电子化服务和电子商务主要的不同点在于:电子商务是把传统的业务用网络这种工具更有效地执行;而电子化服务则强调产生一种新的服务,创造新的收入。
但是,这个战略提出之后,惠普并没有多大改变,反而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特别是网络衰退后的市场无所适从。原因是e-service战略对整个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系统的行动框架,结果惠普的战略变成了各自为阵的代名词,客户在这种战略前不知道惠普提供的服务到底是什么。
菲奥莉纳上台之后,她认为对市场、品牌、顾客的反应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因此将事业部整合成两两结合的事业群,“one face to customer”———让产品在面对客户时只有一个窗口。比如,打印机部门以前并没有那么重视电子服务的商机,但现在可以发展e-publish,因为打印机功能越来越强,不管是书还是杂志,把“打印机”和“快速印刷”的功能相结合,就可以成就一个新事业,这也会创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型。
竞争强化(Competition intensifies)———速度的确是惠普的致命伤。过去60年,强调追求品质与共识的惠普,却牺牲了决策与行动的速度,以至于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开端,低估了网络的成长速度,丧失初始的机会。菲奥莉纳提出,以前我们要做到95分才推出,现在应该是,做到80分就该推出,再求慢慢改进。她举了一个例子,你要滑水冲浪,要保持一个速度才站得起来,过程中你也无法精确抓住行经的路线。不能为了要抓住路线而将速度放慢,网络的时代,要抓住速度,才能进入竞争的门槛。